新冠肺炎疫情下的教育與學習
親師助兒少整理情緒 穩定學習動機
圖/達志影像 (2021/6/16)

臺灣少年權益與福利促進聯盟日前公布一項調查,顯示停課與居家學習是兒少身心適應的最大挑戰。在這波疫情下,七成兒童想出去玩,四成七少年對未來具有焦慮無力感。若居家學習持續超過一個月,無論兒童或少年,都有五成會感到心情很差,兩成會覺得生氣。
特別是這段期間令人緊張的社會和學習氛圍,新聞每天轟炸式的討論:「某地區又發生群聚感染」「疫苗什麼時候會進來?」「什麼時候可以打到疫苗?」等問題,全國彷彿陷入無止盡的焦慮。
想上學或出去玩
成兒少內心期盼
這陣子我上線了解學生居家上課的狀況,一名學生突然發問:「老師,我好想到學校去,我不想每天盯著電腦,在電腦上因為有其他人,所以有些話我也不好意思和好朋友說。」另一名學生也附和:「這已經是我今天第三堂線上課程了,真的好無聊,可不可以出去玩?有沒有其他好玩的地方?」也有學生表示:「以前覺得電腦課是最好玩的,現在覺得最好玩的是和同學出去玩,到底什麼時候可以去學校?」
面對學生一連串的提問,還有滿懷期望的稚嫩臉龐,親師心中都非常不捨,難道居家學習真的只有這種樣態嗎?這樣的學習方式對學生真的好嗎?
在這樣焦慮的時刻,我強烈感受到,教育和教養是一件意義深遠且充滿挑戰的志業,也唯有透過不斷進化的教育和教養,才可以化解此時問題。
心靈層次缺乏滿足
無法引起學習動機
面對尚在成長階段,又遭逢如此巨大轉變的學生,教育工作者和家長是不是應該花更多的時間,先引領學生去了解此刻社會發生了什麼事?我們遇到什麼問題?我們可以如何面對?我們能夠一起解決哪些問題?
如果學生對於周遭生活的情境,所處的世代,變化的情勢,缺少了了解、參與和愛,那麼他們正向樂觀的力量就會愈來愈薄弱,當心靈層次缺乏滿足,任何學習都會少了情意和態度,效果自然大打折扣。
我們是不是花太多時間在計較「國英數自社」,以及學生在這些科目的評量分數,進而忽略了人生至為重要的必修課題:遇到環境改變時,我可以怎麼做?我可以和誰談一談?我心情沮喪或焦慮擔憂時,我可以找誰幫忙?在居家學習時,我的心情溫度計有改變嗎?家人和教師可以幫我嗎?
這些人生的必修課,對成長中的兒少來說,學校不教,課本沒談,考試不考,但親師若未予以重視,將無法引起兒少長期的學習動機,居家學習的障礙和困擾將日益嚴重。
排解兒少情緒困擾
產生正向學習動機
情緒是認知對情境的解釋,從相關的實驗發現,大腦結構會因情緒而改變。因此,要改變學生疫情下的身心適應,需要先從情緒著手。改變心情才能穩定的學習,甚至藉由善用數位科技的正面意義,產生更為正向的學習動機。
其實大部分的孩子都是天生的樂觀主義者,建議親師在居家學習期間,要規畫部分的時間給孩子玩樂、發呆,讓孩子擁有一些自由自主的時間,感受到自己才是時間的主人。
另一方面,應鼓勵學生在家中遊戲,一個人也好,家人一起也好,師生多人線上遊戲也可以;具教育性質的遊戲,或者自編自演的遊戲都相當有吸引力,也可以採取擬境擬人方式,運用家中環保素材,做彈珠檯、撲克牌等,作品製作完成,絕對能使學生倍感自豪。此外,安排專題或主題式課程,並採分組合作模式進行,也能創造線上學習的樂趣。
從壓力生理學發現,在壓力環境下成長,學生較難專心,恐坐不住、不容易擺脫失望與焦慮情緒,這些都會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表現。
所以在每一次或每一堂課開始之前,師長可以先帶著學生閱讀有益身心的小短文或短影片,並領悟其中的道理;分享生活中正面的新聞事件,進而與學生對話;藉由古聖先賢的故事,領略他人的智慧,再和學生談一談他們內心的感受;或請同學分組,一起談天;或者先來一場小遊戲,轉換一下學生的心情。
當然,除上述例子之外,還有更多的「可以」和「可行」。期待每一個學生爽朗的笑聲,以及稚嫩可愛的表情,再次充滿課堂,也縈繞在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