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教養科學觀
扭轉教育思維 學習帶得走的知識

文/洪蘭(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
圖/達志影像 (2021/6/8)

 「少子化」使得部分偏鄉小學面臨閉校危機,求生之道是發展出教學特色以吸引學生就讀,因此,可以看見很多小學都在宣傳自己的特殊風貌。網路的發達令人擺脫了地域的限制,使就業、就學的選擇性增加,父母教育觀念因而改變。

大人小孩各得其所

 最近有個朋友因避疫,舉家搬回臺灣,為了讓孩子有個快樂的童年,他把孩子送去海邊一所有潛水課程的小學就讀。我問他不擔心孩子將來的升學嗎?他大笑說,現在是網路學習的時代,只要有網路、有心想學,在哪裡都可以學習,何必把孩子困在都市中吸廢氣?他說自己在家中上班,跟美國公司即時連線,做生意跟在美國時一點沒差別,言下頗有司馬遷「運籌帷幄,決勝於千里之外」的自豪。孩子平日在學校跟同學玩,學習人際關係,晚上跟他在家上網學習。大人小孩都對這種安排很滿意。

 另一個朋友的孩子,有過動、注意力缺失(ADHD)的情況,不能適應大學校的教育環境。朋友把孩子轉來人數少的小學校上課,不但老師注意力可以落在孩子身上多一點,孩子也有寬闊的環境可以探索和奔跑,大大的解除了孩子壓力和父母的焦慮。

 他們敢這樣做,是因為看到了未來的教育著重在「問題解決的能力」和「帶得走的知識」。畢竟在小學最重要的是,學習做人的道理、團隊精神和自制、自律。知識是隨時、隨處可以學習的。

實際操作才知不足

 這是世界潮流的趨勢。最近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的教授出了一本書,專門談教學生如何學習「帶得走的知識」(learning to learn)。

 他說MIT的「建校宗旨」就是「Mens et Manus」(Mind and Hand),動手做,手腦並用;所以他的課強調動手解決問題,要學生同步操作上課內容,並且在學期末舉辦一個機器人(robot)大賽,裡面應用到所有上課教的,使學生在設計機器人的過程中,被迫對每一堂課產生的難題做個別擊破。

 他說這個辦法非常有效,因為你講給我聽,我會忘記,你做給我看,我可能會記得,但你讓我自己動手做,我會理解原理,永遠不忘,這就是「看別人做一百次,不如自己做一次」,一旦了解了機器背後的原理,就可以改良創新,設計新的產品出來。

 作者說自己本來不是好學生,大學差點畢不了業,後來去一家英國石油公司做事,在北海探油。當一個人在漂浮的油井平臺上,機器出問題,「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時,只有猛翻書,自己動手解決。他經過這個磨鍊,知道自己所學不足,辭職上岸去念書,最後做到MIT的教授。

 少子化是開發程度較高國家普遍的現象,時空邊界消失、天涯若比鄰也是網路時代必然趨勢。所以現代的教育已慢慢脫離傳統,著重在實用,解決人類現在問題及未來永續生存層面上。在網路世界裡,學校在哪裡已漸漸沒有關係了,隨時隨地能夠解決問題的能力,才是真正帶得走的知識,這是我們現在要教孩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