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國語中的輕聲字
掌握實際使用狀況 融入教學實踐

相對於字詞聲調而言,輕聲的特性與功能較不明確,因而使得大家對於輕聲字的教學方面,可能產生分歧意見。例如需不需要教輕聲?輕聲的規則要怎麼描寫?輕聲的規範以哪些字典或辭典為標準?該教哪些輕聲規則?要不要考慮輕聲的實際使用情況?該怎麼教輕聲字?
在討論輕聲字教學之前,本文想先從三方視角來談談輕聲現象,亦即語言學家、語言學習者,以及語言教師的觀點來探討輕聲字。本文將整合各個觀點與自身教學經驗,總結一些關於輕聲字的看法與教學重點。
尊重語言多樣性
首先,身為語言學家,我認為應尊重語言的多樣性與豐富度。觀察以中文為母語者的語言行為,可發現輕聲的標準規範與實際使用,在兩岸和南北各地皆存在差異。隨著時空環境的變遷,語言之間的接觸與交流,語言就像是一個有機體,會自己生長、發展與傳播。
臺灣華語中,輕聲的辨析功能與使用程度相較於中國大陸普通話少得多,這是自然而然演變的現象,也造成了標準規範與實際情況之間的落差。基於此,字典或辭典的編修最好能考量規範性與描述性文法,進而予以補充和更新。
統一標註助學習
以語言學習者的觀點,則希望能有一套標準的規則可以遵循,不然學習者會無所適從。學習者又可分為母語習得與第二語言學習,就母語習得來說,「國語教學」通常不大刻意強調輕聲,特定的幾個輕聲字用法(如著、了、的、得、地、子、們、麼、個、語助詞)較為明確,而且母語學童在課堂外有大量的語言輸入,幫助其理解輕聲字的實際表現,所以能很好的掌握使用情境。
然而,針對以華語為二語的學習者,「華語教學」通常很重視聲調教學,尤其聲調為華語學習的一大難點。字詞聲調在華語中具有強大的辨析詞義功能(如:媽、麻、馬、罵),但是輕聲卻不然,無論是語音特性、辨析功能或使用頻率,輕聲都比字詞聲調更不穩定且更不易掌握。
對於二語學習者來說,他們更加仰賴課堂上的課本教材,以及教師的教學內容,也更加需要字典和辭典幫助他們強化學習。如果課本教材或字典、辭典之間的標註不一致,則會造成學習困擾與混淆;如果課堂所學與真實語境明顯不相符的話,也會導致他們出現溝通障礙,而引發較大的挫折感。另外,華語二語學習者可能還得克服正簡體漢字、注音和拼音、口音腔調等的差異,再遇到輕聲字的莫衷一是,學習狀況更會雪上加霜。
教師應具敏銳度
此外,語言教師的角色至關重要。以自身經驗為例,我從事對外華語教學多年,曾於美國、加拿大、中國、臺灣等地教授各級華語,會在以華語為外語(主要交流語言非華語,如美國、加拿大)和以華語為二語(主要交流語言為華語,如中國、臺灣)的環境下,面對各種不同語言背景和動機需求的學生。我認為,華語教師應該具備對語言的敏銳度,比如能掌握所謂的標準發音,熟悉正簡體字、注音與拼音系統、兩岸詞彙語義和語法差別、語用功能,以及社會文化因素等。輕聲是華語中一個特殊的存在,教學上有時容易被忽略,不過仍有一定的重要性。舉例來說,有些華語學習者常把通用量詞「個」發為第四聲,而非輕聲,導致聽起來外國腔很重,這時就需要華語教師的提點了。
關於輕聲字,教師應該掌握輕聲的語音特性及使用規則,熟悉輕聲字的實際使用情況,理解輕聲字的功能與重要性,進而融入教學實踐,並運用有效的教學策略。像是輕聲字的音長較短、音強較弱,教師應提醒學生發輕聲字時不要受到本調的干擾。如同其他字詞聲調的教學,輕聲也可以運用雙音節或多音節詞來鞏固語音學習,比較本調、輕聲字及輕重音節,則有助於學生掌握華語的韻律特徵。此外,教師也可設計一些聽辨與發音練習,歸納輕聲詞的識別規律,加強學生的語感訓練。
教學上可採用Praat等語音分析軟體,提取語音的聲學參數(音長、音強、音高、基頻曲線等),運用視覺化的工具結合教師講解,輔助發音教學。本文也許未能一一詳細討論開頭所述的那些議題,但希望能拋磚引玉提供一些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