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語文教育結合鬼滅之刃 引發學習動機(二之一)

文‧圖片提供/戴杏妃(新竹縣新社國小教師) (2020/12/8)

《鬼滅之刃》的動畫、漫畫、小說,在中小學生間引起巨大風潮,如果與國語教學連結,更可以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身為國小高年級導師的我,是從學生在班上相互流傳的漫畫中注意到「鬼滅之刃」這部動漫作品的。我好奇詢問他們正在風靡什麼,學生強力推荐了「鬼滅」,使我也開始觀賞這部熱門動畫。即使我平常並不特別愛看動畫,竟也忍不住一集接一集的觀賞下去,因此對《鬼滅之刃》產生某種程度探索的好奇心。

年少讀者瘋鬼滅
電影締造票房紀錄

 原以為《鬼滅之刃》只是一時流行,雖然動畫因疫情暫時沒有繼續更新,學生依舊瘋傳著漫畫,他們在各種作業畫上禰豆子,或是鉛筆盒上滿滿的鬼滅吊飾,乃至於今年萬聖節街上許多人打扮成炭治郎,都顯示《鬼滅之刃》的「瘋」潮並未衰退。

 今年十月中日本上映《鬼滅之刃》電影版,緊接著臺灣在十月底上映。劇場版在日本及臺灣都創造票房紀錄,甚至可能超過日本動畫大師宮崎駿的作品。雖然隔週要月考了,但至少有四名學生都在聯絡簿上寫下《鬼滅之刃‧無限列車篇》的觀賞心得。如此吸引年少讀者的作品,若能融入語文教育中,肯定能引起學生學習興趣。

影像素材多運用
有助吸引學生目光

 再者,課程中適度使用影像等多媒體素材,也是可運用的策略之一。螢幕上展開的聲光視覺,相較於課本上須主動閱讀的文字,可更快吸引學生目光,帶給學生對特定議題的不同感受。另一方面,比起真實場景的電影、紀錄片,動畫畫面只表現作者想傳達的面向,年輕的學生容易理解,這是動畫與漫畫廣受中小學生歡迎的原因之一,也因此適宜作為教學的輔助教材。此外,近來由漫畫作者吾峠呼世晴與作家矢島綾合作推出的《鬼滅之刃》小說版,在延續漫畫主軸──滅鬼之旅的基礎上,增添更多故事情節,使用許多美言佳句,是非常適合鼓勵高年級學生閱讀的書籍。

 《鬼滅之刃》故事敘述開朗活潑、善良熱心的賣炭少年炭治郎,發現家人被殘忍殺害,唯一倖存的妹妹變成「食人鬼」。炭治郎發誓找出方法使妹妹變回人類,兩人因緣際會下進入「鬼殺隊」,開啟殺鬼的冒險故事。

不流於暴力殺戮
更具生命教育意義

 由於《鬼滅之刃》的角色塑造鮮明,當要將這部作品運用在教學上時,教師可適時帶入各種情境中讓學生想像。由於作品講述人類與鬼之間的正邪對立,二元的架構易於理解之外,炭治郎與妹妹禰豆子之間的深厚親情,以及炭治郎能同理反派的善良,讓《鬼滅之刃》不致流於暴力殺戮,更具有「生命教育」上的意義,若能讓家長感受到其價值,肯定能去除家長以往對動漫的排斥,也能讓幫動漫找到在閱讀教育裡的定位。

觸及青少年情感
鼓勵克服挫敗絕境

 目前我教學的六年級使用南一版本的國語課本,其中觸及的青少年議題與人類重要的情感:親情、友情、愛情,都蘊含了許多能與《鬼滅之刃》搭配以及比較討論之處。以下將對各課課文如何與不同作品進行連結分析:

 〈飢渴好「火」伴〉,選自小說《手斧男孩》,故事講述遇難倖存的男孩在百般嘗試後成功生起了火,因而獲得一種象徵性的友情陪伴。《鬼滅之刃》中炭治郎一路上接觸到的好夥伴,卻有許多可以比較探討之處,例如當炭治郎在成為鬼殺隊成員之前,必須接受兩年艱苦的鍛鍊,師父只教他一年,就告訴他:「我已經沒有東西能再教你了,你必須依靠自己,融會貫通我所教你的東西,而且你必須要能用自己的力量,劈裂這塊大石頭,才算真正的完成修練。」然後就頭也不回的離開。

 此時的炭治郎跟《手斧男孩》中的布萊恩一樣無所適從,沒有人可以依靠或諮詢。在不斷遭遇挫敗的絕望中,突然出現兩個戴面具的孩子,引領他最終將大石頭劈成兩半,完成修練。實際上,那兩個孩子其實並不是人,而是已犧牲的鬼殺隊前輩,只是兩個孩子的靈體,他們如同「火」一般溫暖了炭治郎,成為他鍛鍊時的好夥伴。

 當教師在教《手斧男孩》課文時,可適時引用學生深感興趣的動漫,藉由動漫的故事情節,引導學生產生連結,因為是他們原本就熟悉的故事,他們會更能同理並體會語文課程所要帶入的概念意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