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善用心理學 學習加分
培養孩子自信 讓學習更起勁

文‧圖片提供/黃揚名(輔仁大學心理系副教授) (2020/11/24)

家長可鼓勵孩子做得好的部分,同時告訴他,未來還可往哪些方向努力。

 相信大多數人都看過卡通《哆啦A夢》,裡面常出現的橋段,是老師在班上發考卷時,報讀每個學生的分數。在我求學的記憶中,老師確實會這樣做,甚至公開懲罰成績不好的學生。這種公開懲罰或羞辱的做法有幾個目的,除了殺雞儆猴外,也希望利用同儕的壓力促使學生努力學習。

 時代變了,現在很少有老師會這樣做,頂多是讓爸媽看到全班的成績分布,例如一百分的有幾名,九十分的有幾名等。對成績好的學生來說,不管是傳統方式或這樣隱晦的公告方式,或許對他們影響不大。但對成績比較差的孩子來說,即使採用的是區段統計,壓力和挫折感不見得會比較小,例如全班可能只有一個人是六十幾分,所以一看成績分布,就會發現自己是班上吊車尾的。

建立自信心很重要

 我們的大腦是喜歡學習的,但學習如果沒有帶來好處,甚至是帶來壞處時,大腦就會產生一個新的連結——討厭學習的連結。

 我滿欣賞我家老大低年級導師的做法,她考試時對每個錯誤只會扣一分,所以即使孩子錯了很多,成績也不會太難看。這個做法就能幫孩子建立自信,畢竟從幼兒園轉換到小學,有很多需要克服的挑戰,沒必要一開始就用死板的計分制度來約束孩子。

 在實驗室當中也證實了建立信心的好處。有一項研究,實驗者在測驗前,請一半的實驗參與者,先回想記得哪些跟特定主題相關的知識點。結果發現,經過回想的實驗參與者在測驗的表現會比較好。研究者認為,這是因為經歷回想過程的參與者,對那個知識點的信心提升了,所以測驗有比較好的表現。

 有信心也會降低焦慮等的負面情緒感受,這對於大腦的表現也有好的影響。一個人如果壓力過大或是過於焦慮,會無法展現實力,表現會比較差。像是有些能力明明很好的孩子,常會因為過度焦慮、擔心,平時表現不錯,但一到大考就會失常。

避免從自信變自負

 雖然給孩子信心很重要,但如果過度吹捧孩子的能力,讓孩子覺得自己無所不能也不好。你可以鼓勵孩子,讓他知道自己某部分做得不錯,同時告訴他還能往哪些方向努力,讓他知道自己並不是什麼都會了;這樣就能達到鼓勵的效果,又避免他們過於自負。

 另外,有些孩子明明才一知半解,卻有莫名的自信,也讓人頭疼。面對那些容易自負的孩子,基本上不大需要幫忙建立自信,因為他們常常自我感覺良好。這時反而該教他按部就班設置檢核點,讓他覺察自己還有哪些不足。之所以要按部就班,是因為突然給他們一個太難的任務,不僅不會打擊他們的威風,反而會讓他們很不服氣,覺得你是故意刁難。

 讓這些孩子透過覺察不足,反而可激勵他們學習。因為檢核點之間的差距沒有太大,所以他們很有可能經過一些努力,就可突破原本無法突破的關卡,獲得成就感外,也會更加自信。

 除了設置不同的檢核點外,家長也可以幫孩子樹立長遠目標,讓他知道,原來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對未來充滿自信

 對多數孩子來說,對未來是充滿懵懂不安的,因為不知道自己現在具備的能力,是否足夠面對未來的挑戰。最好的方法就是鼓勵孩子多嘗試,不要因為年紀小就不敢去挑戰。他們在這些嘗試中不一定會成功,但一定會成長,若能夠引導他們看到自己做得好的部分,以及了解哪些地方可以改善,對他們的自信心都是很好的養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