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擊退文明病
間歇減食好處大

文/張楷杰(神經科主治醫師) 圖/達志影像 (2020/11/19)

不吃東西的時候,還是可以喝無熱量的水來潤喉。

 大家想起古代的僧侶們,通常第一印象就是過著縮衣節食的簡單生活,甚至在許多記載與傳說裡面,也常有得道高僧進入荒山野嶺閉關好幾個月,過如同仙人般的生活。從前總覺得這些說起來如同鄉野奇談,不過最近著名的醫學期刊《新英格蘭雜誌》,卻刊登了一篇有趣的回顧,內容描述間歇性的減少飲食對於身體的種種助益,值得與大家分享。

 間歇式飲食,一言以蔽之,就是注重「你什麼時候該吃」,而不是「你該吃什麼」的觀念。目前坊間有許多不同的做法,包括一週挑兩天減食的「五比二」減食法、每兩天減食一次的隔日減食法,以及在一天之中延長不吃東西時間的時間限制減食法。

 前兩者在減食的日子,每天大約只攝取五百到七百大卡的熱量(相當於一份簡餐),後者則是一天之中有超過十個小時以上都不吃東西,例如有些人採取「過午不食」。不吃,不代表不能攝取任何東西,如無熱量的水、茶等仍可喝了潤喉。

減食減少心血管病

 令人驚訝的是,間歇減食的好處似乎不少。比較直觀的,大概就是體重減輕的效果。然而,即使是正常體重的人,對於心血管疾病的預防、糖尿病的避免、血壓和膽固醇的控制似乎都有些效果。在減食的過程中,透過激發身體對環境壓力的適應力,導致體內的內分泌及自律神經系統有所轉變,說起來頗有一種「天將降大任於斯人」必須先「餓其體膚」的味道在!

 此外,在一些動物的研究之中,使用間歇減食,還可以減少癌症的產生與進展、影響退化性疾病例如阿茲海默症或巴金森病的發生,甚至對發炎過敏疾病,例如氣喘可能有些幫助。當然,這些證據目前還不充分,頂多就是當成輔助的一種生活習慣,還是得尋求針對這類疾病的正規治療。

 另外,對於孩童方面,這種方法是否有不良影響還沒有很確定,因此不建議在沒有醫師的指示下,讓孩童或者青少年實行。

循序漸進沒有負擔

 當然,只要是嘗試過的人,都會知道節食需要多麼強大的意志力,畢竟吃東西是動物的求生本能之一。因此在執行上要使用循序漸進的方法。如果是使用幾天一次的減少飲食法,可逐步的減少「減食日」的熱量,從每天攝取一千大卡開始慢慢降低攝取量;如果是採用每天增加「禁食時間」的方法,則可以從禁食十小時開始慢慢增加。

 剛開始時,餓肚子的反應會十分明顯,包括暴躁易怒、注意力不集中等,因此可先從放假或比較清閒的日子開始嘗試。而這種不舒服的生理反應,隨著身體的調適,大約一個月後就會慢慢淡去。

 回過頭想想,所有動物在蠻荒時代也都過著有一餐沒一餐的日子,不可能像現代人「三餐、下午茶加消夜」的不停口吧。因此大自然演化,讓忍耐得了飢餓的動物能夠活得比較好,似乎還滿合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