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更需社會情緒學習的支持

近日教師不當管教事件頻傳,桃園有小學教師因學生成績不佳,竟在學生面前揮舞美工刀,另有高雄教師暴力對待小一生。這些事件凸顯,教師若情緒失控,可能直接危及學生身心,甚至容易演變成對學生的霸凌。
現代教師工作壓力大,面臨課程教學、行政工作、學生行為管理,還得應對家長期待與社會檢視,除持續提升專業教學知能,更需學習如何化解壓力,強化心理韌性。近年情緒教育漸受重視,但對象以學生為主,例如國家教育研究院新設「社會情緒學習研究室」,主要任務在研發教學指引,為教師增能,藉此將社會情緒學習融入各領域教學,培養學生情緒管理能力,以及維持良好人際關係的技巧。
然而,友善的教學環境是雙向的,也是推動社會情緒學習的關鍵,教師的知能與行為對學生更具示範作用。教育部預計明年一月實施為期五年的「社會情緒學習中長程計畫」,在培育種子教師之外,更應投注資源提升第一線教師的壓力調適與溝通、解決衝突的能力。教師能妥善調適壓力,類似的不當管教行為自然能減少。
此外,對於承受高壓、出現身心警訊的教師,也應鼓勵引導善用諮商資源。教育部雖設有「教師諮商輔導支持中心」,但不少教師擔心會被貼上標籤等負面影響,而不敢主動尋求協助。有關單位應多加宣導,減少疑慮,使有需求的教師能自我察覺,並獲得適當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