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培養韌性 面對急難

(2025/4/5)

 緬甸日前發生地震,災情慘重,泰國曼谷也受波及。媒體報導,不常遭遇地震的泰國民眾,第一時間多半不知如何反應。而臺灣前天也發生規模四點九的淺層地震,幸未釀災。不只地震,各種災禍往往令人措手不及,實在需要預先演練、準備。

 有鑑於此,總統府的「全社會防衛韌性委員會」,日前就在臺南舉辦演習,模擬地震後海嘯襲擊南臺灣,以及安平港遊客中心爆炸造成大量傷亡;從政府到民間,動員一千五百人,練習現場的應變、避難與災後收容。賴總統到場視導,認為演習逼真。然而,演習再怎麼逼真,都非現實;動員人數再多,也可能不及真實災難的規模。定期演習當然重要,但日常生活中做好各種準備,在災禍真正來臨時,才能真正具備應對的能力。

 以上述演習的情境為例,我們可以自問:若海嘯來襲,應該往哪裡逃?平時的活動地區,何處有適合避難的制高點?若是眼前發生爆炸,該逃離現場或就地掩蔽?

 進一步來說,臺灣有戰爭的風險,如果戰事不幸發生,住家或辦公場所附近是否有防空避難所?網路一旦中斷,如何取得資訊?應該怎麼確保糧食和飲水?

 近來全球天災頻仍,武裝衝突隱憂不斷,平時就進行各種情境式的思考,預想因應措施,查找避難處所,甚至著手備妥相關物資,才能培養韌性,面對急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