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放下手機 去做實際活動

(2025/4/7)

 臺灣幼兒發展調查資料庫建置計畫的團隊,日前公布調查結果,根據長期追蹤三歲到六歲幼兒與國小七、八歲學童的運動習慣、時間與強度,發現超過八成國小低年級學童的運動時間,未達世衛組織建議的每天一小時,對比美國國小學童有四成二達標,落差顯著。

 兒福聯盟日前也公布兒童休閒娛樂現況調查報告,發現國小五年級到國中九年級學生的休閒時間,幾乎每天都是「動動手指」,進入網路世界看影片、玩遊戲,實際全身運動的參與度偏低,靜態、虛擬的娛樂居多。也就是說,臺灣從幼兒到國中生運動量都不夠。

 運動可促進兒童身心健康成長,幼兒運動量不足,可能影響動作協調、注意力集中與腦力的發展。兒少運動量不足,可能導致過重、肌肉無力、免疫力下降等問題。長時間久坐,緊盯螢幕、只動手指,更使兒少對全身運動的興趣逐漸減少,甚至引發負面情緒。

 幼兒學者建議,教幼兒做家事,例如拖地板、倒垃圾、刷浴室、摺衣服、洗餐具,就可訓練動作發展,參與的家事種類愈多,時數愈長,對身體動作發展愈好。兒福聯盟建議,與孩子制定手機使用規則,規範時間、內容與場合,假日一起到戶外,培養運動習慣。

 簡單的說,全家放下手機,一起做家事、運動,就有助於兒童的身心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