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數位時代家人新關係
讓孩子與短影音保持社交距離

文/劉容襄(臺師大幼兒與家庭科學學系博士、兼任助理教授)圖/達志影像 (2024/11/14)

 有所學校新聞系的學生想做專題,談「短影音對孩子的危害」,輾轉聯繫到我,讓原本想在專欄中晚一點再談短影音的安排,提前端了出來。

 想晚一點再談,是因為目前提出的研究與觀察,尚未全面發現短影音對孩子因與果的影響,最多看見高度相關性,不過想想:高度相關也是該談談了。

 我提醒採訪的學生,先不要將短影音直接連結「危害」兩字,並非我認可短影音,而是過於標籤化,就沒有討論空間了。我可以接受「負向影響」一詞,即談對孩子的負向影響。這次的內容,會聚焦在目前國內外針對短影音比較有「共識」的負向性。

短影音易趕走注意力

 注意力來自於孩子的好奇心,好奇心是孩子學習的基本動機,這基本動機是孩子認識與適應真實世界的重要能力,因為這項能力決定孩子未來發展是否順遂,例如小嬰兒眼前滾過一顆小球,他被吸引,仔細看,然後爬過去,一次拿不起來,再使上更大的力氣,終於拿起;接著放進嘴裡,可是塞不下,於是用力丟開。

 單是上述敘事中,孩子因為對球的「好奇」,產生行動,「運用肢體」,再「衡量」用更大的力氣拿起球,既然無法放入嘴裡讓口感受「刺激」,就決定用「小肌肉」將它拋走。

 這些真實情境的注意力,讓孩子產生實際的行為,可是過早使用短影音,讓孩子接受刺激時,停留在眼球與想像,缺乏實際生活面的應用,而且持續觀看,會逐漸讓好奇轉成的注意力開始削弱,不自主的期待「下一則」的內容,因而失去思考與學習的動機。

短影音易打破自律力

 我常跟為人父母者說,自律不是寫在牆上告訴孩子,如何從第一條做到最後一條,而是帶著孩子建立好習慣。不過,生活中的許多父母也難以抗拒短影音,孩子也就不自覺在「被動」中開始「主動」愛上短影音。

 當一部三十秒至三分鐘的短影音出現在孩子眼前,精緻的劇情、豐富的視覺與聽覺,加上眼花撩亂的剪接與特效,自然讓孩子產生高度愉悅的感受,這談的是多巴胺的效應,當此效應從偶發變成常態,建立孩子「不得不」看短影音的反應機制,這機制直接破壞從「他律定規」而來的自律行為。

短影音易模糊分辨力

 分辨來自對事情的正確認識,在遇到不同結果時,會用原有正確知識檢視對與否,而這些正確知識是從家庭與學校教育中逐漸累積的,但是當孩子大量觀看短影音後,那些為了流量效果的影音內容,常不把真實知識當作首選,而是著重點閱次數,於是,似是而非,譁眾取寵的內容成為孩子的最愛。因為是最愛,所以衝起流量後自然被大數據推播向前,導致「積非成是」的網路偏見,竟成為孩子間高度認同的「共同語言」。

 短影音是目前網路使用形式的趨勢,而且漸漸抓住孩子的心,完全禁止恐不容易,父母要留意孩子與它的社交距離,先建立從平面閱讀的習慣,再輔以有意義的短影音內容,才是正確認識它的開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