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親子互動心理學
幫孩子找到壓力的出路

文/柯書林(臨床心理師)圖/達志影像 (2024/11/12)

 延續前幾篇的專欄內容,相信大家已經能理解時下「慢熟世代」的孩子,是拜少子化加網路時代合力造就的,既非這一代孩子天性軟弱,更不是父母教育失敗。平衡教養兩難的關鍵,就看是否能先穩住自己,才能進一步以「順流陪伴」相挺子女。這批「後AI時代」孩子的小小腦袋裡,其實已經被一堆彼此矛盾的念頭搞得快要爆炸,不知如何梳理內心的迷茫,早早認定世上沒人會了解自己。

找出心理困擾問題

 那怎麼辦是好?就我多年臨床經驗發現,現代孩子會如此不快樂,和他們每天的生活,與心中預期的出現不小的落差有關。所以,首先得花點時間了解孩子的內心被困在哪裡。

 A:我對同學那麼好,但為什麼他們似乎比較喜歡找○○○玩?

 老想著要讓自己變得更厲害的這類孩子,經常活在向人討肯定的輪迴中。他們超在意與同學的人際互動,再不,就認分埋首課業。他們期盼為別人或為課業的付出,有朝一日可以得到同學或師長的認同。

 B:我好像身體有些不舒服,今天可以幫我請假嗎?(但身體好像沒有明顯症狀)

 有些孩子在經歷班上或家裡的某事件後,突然意識到所處環境充滿挑戰,自己也許沒那麼厲害。於是開始擔心某些學校活動會讓自己「漏餡」。隨後腦袋冒出一堆「要是」、「如果」、「萬一」的念頭,使自己腦神經衰弱。

優先處理內在需求

 如果是孩子恰好有上述困擾的父母,不妨參考下面好好說話的技巧。

 多數長輩會提醒A孩子,「你不要鑽牛角尖,○○○不想跟你做朋友,那你就認識其他人;這項作業寫不好,可以請教老師啊!脾氣不用這麼拗,不須把自己逼得這麼緊……」但其實孩子的內心比較缺乏的是安全感,對自我存在價值感偏低,總覺得要是不認真努力有所表現,自己就成了沒有價值的人。

 父母可以回應的金句:「我知道你已經非常努力了,你自己也不想繼續鑽牛角尖,只是你也拿自己沒辦法。唉,你真的好辛苦。」但願這些話可以幫A孩子放鬆。其實個性執著的他們,真的最多也只會放鬆一下,不過能有這麼一下,就比較不會生病呵!

 至於碰上B孩子東想西想擔心時,別急著要孩子加油,或是絞盡腦汁想方設法幫他排除「擔心」。重點在於不管他有任何考量或做任何決定,父母應表示能充分理解也不怪他,但得把決定後的後果稍微提醒孩子。最重要的,是讓他們感覺有人相挺。

 父母可以回應的金句:「我想你身體不舒服也有可能是覺得壓力很大,不過想請假就得去看醫生,按照學校的請假規定做。」記得最後再補上一句:「有什麼困難需要爸媽協助的都可以說,我們一起討論怎麼處理比較好。」以不否定為原則,即使真的不容易理解他們究竟是怎麼回事。但光練習先這樣接納孩子,也許就是放過彼此的開端。

 這麼多年的臨床實務觀察,其實沒有任何一個孩子想把生活弄得亂糟糟,在孩子身邊的大人也很想幫忙,偏偏人生就是這麼不容易,芸芸眾生都必須有面對困難的勇氣。

 至於勇氣如何得以延續呢?知道自己已經有心在認真努力,然後相信孩子也只是需要時間成長,是兩大關鍵。另外,在盡力之後,父母更要記得練習放過自己。而這一切,就讓我們從不討厭自己開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