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親師交流道
會寫作 因為有感朗讀

文/謝秀芬(國語日報社語文中心寫作班教師) 圖/達志影像 (2024/10/26)

 「小朋友,把老師改好的作文帶回家念給爸媽聽呵!」此刻,我正在交代作文的「訂正」作業。這項作業頗受歡迎,無須握筆費力寫字,只要動口念一念就能完成,既輕鬆又簡單,卻對寫作能力的推進有大大的助益呢!

朗讀帶來語感體驗

 話說個中之妙,就在「朗讀」的魔力。

 要寫好一篇文章,對小學生來說,複雜與難度絕不亞於萬里長城的建造。寫作能力的建構千頭萬緒,孩子容易顧此失彼,完成了一篇文章,往往已身心勞頓,難以再寄望能夠寫得多好。

 其實,寫作原本是口頭話語的文字化,也就是「我手寫我口」,把說的話變成文字書寫下來,便是最初始的寫作行為。因此,要寫好文章,得先從會說話開始。說出想到了什麼,這是內容的方向;說出經歷過的情況,這是內容的細節……在說話表達的過程中,能幫助孩子反芻並確認接下來可以寫些什麼。

 然而,問題又來了。孩子明明知道要寫什麼,為什麼寫出來的偏偏不順不通呢?說到「通順」,這又是另一道寫作難題呀!平常說話,即使連續使用「然後」,也無傷大雅,聽得懂就好;但這樣寫作就有語病──話語有毛病,絕對算不上「通順」。可見寫作的要求遠比說話更高,要達到最起碼的「通順」,就得從寫好一句話開始,進而接好幾句話,成為段落,最後形成通順的篇章。一

 哇!寫作果然如同建造長城一般,從一塊磚到一面牆,從一面牆到一座城。那麼,如何擁有最早的那一塊「寫作磚」呢?答案就在──朗讀。

 「要加逗號。」是近幾年我在指導低年級學生寫作時的口頭禪,言者諄諄,聽者使命必達:有的孩子立刻在句子裡加上逗號,那逗號正強力拆開一個語詞,句子不通了;也有孩子拿起橡皮擦拚命擦掉已寫好的句子,重寫時依舊「一氣呵成」,只見他認真的在每一行最後的格子裡標上逗號,我頓時無言。怎麼會這樣呢?即使請學生再讀一讀寫好的內容,情況仍不見改善,原來是「朗讀無感」哪!

 把老師改過的作文念給爸媽聽,不僅是輕鬆的作業,更重要的是孩子可以從中獲得正確的語感經驗,對閱讀的理解和寫作的應用,都能發揮極大的啟發作用。

親子遊戲輪流朗讀

 當老師把孩子不大通順的句子修改得通順了,只要經過朗讀,大腦的聽覺區反應到訊息,日積月累,聽多了,流暢的語感就會逐漸產生。所以,學生須朗讀,外顯對通順句子的感知。而孩子是否真真切切的習得語感,則須父母的用心聆聽:聽到孩子朗讀得「卡卡」的,便知他們可能不懂語詞或句子的意思;聽出孩子「讀字」,或是連續不停頓的方式朗讀,大概可以推知「只是讀,但沒讀進去」──這是這項作文訂正作業的起心動念。

 當孩子有感的朗讀時,他們能進入文章,就容易吸收其中優美的措辭遣句,或是匠心獨運的構思,自然就不會每個字等速的,無魂的念著,又怎麼會出現「漏逗號」或「亂逗點」的情形呢?

 要幫助孩子快樂的進入寫作的堂奧,朗讀會是輕鬆有效的第一步,父母不妨在陪伴孩子閱讀的時候,先親身示範指著字的朗讀方式,讓孩子意識到文字的意義;等孩子較熟知書本內容時,和他們玩一玩「輪流朗讀」的遊戲,遇到標點符號就換人讀,這樣孩子對標點符號更具體有感。

 適當的從「為孩子朗讀」轉型成「自己讀出興趣」,須有父母的巧思、陪伴。您會發現,「朗讀」這個小小兵,真的能立「寫作」的大大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