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中文家庭雙語生活
善用美國時間

文/米西 圖/達志影像 (2024/10/20)

 小時候常聽大人說:「我哪有那個『美國時間』!」當時不明所以,後來才知道這是在調侃某種「很閒,不著急」的狀態。來到美國後,郊區的生活步調的確緩慢,也許是因為地域廣闊,距離遠,想快也快不了,人們也就不急著追求將時間填滿。對過馬路的行人,或是學步中的幼童在樓梯上慢慢行進,他們往往展現出較多的耐心。

 在這樣的氛圍下,我們也常有很多等待的時間來進行親子互動。

只餐廳點餐 
從文字到文化

 帶孩子去餐廳,一開始他只會指著菜單上的圖片點餐。隨著孩子學會認字,我們開始讓他從兒童餐選項中練習英文拼讀,慢慢擴展到菜單上的開胃菜、主菜、配菜,但最有趣的莫過於在中式餐廳點餐。

 我們會在點餐後要求服務生留下菜單讓我們研究,這也是讓孩子學習中英文翻譯的好機會。我們會對照每道菜的中文菜名和英文翻譯,討論菜名翻譯是否直覺、正確。也許是為了減少誤解,或出自文化的親近性,我們發現中文菜名通常比較簡潔,而英文傾向將食材和烹飪方法說清楚,例如「霉菜扣肉煲」的英文翻譯是「braised pork belly &一preserved veggie in clay pot」,因此,我的孩子反而是用英文認識這道菜。

 有時,我們也發現中西類似的命名概念,例如用烹飪方式命名,像中文的紅燒、清蒸系列,或者「煲仔飯」,美國也有「funnel cake(漏斗蛋糕)」。又如紅燒獅子頭、螞蟻上樹,就類似美國遊樂園常見的甜點elephant's ear(大象的耳朵),或者開胃菜「pigs in a blanket(小豬包)」,都是依食物的形態譬喻而成。這些對中英文菜名的探索,讓我們更了解中式菜名蘊含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內涵,孩子從此知道了干貝又叫瑤柱,川菜通常是辣菜……因為這樣的觀察活動,我們從來不覺得等待上菜是漫長的事,也增添了不少樂趣。

排隊等待
用遊戲等遊戲

 不論是在公路旅行、郊外踏青或遊樂場排隊,我們會玩一些簡單的英文單字和中文造詞的接龍遊戲。例如我們會挑戰輪流想出「s」開頭的單字家族;等孩子拼讀能力到了一定程度,則進階挑戰拼讀單字,再用結尾字母接龍下一個單字。這個活動能幫助孩子釐清拼讀誤區,例如字母「c」發音有時是 / s / 或 / k / ,我們會先肯定他的發音準確,再解釋這其實是「c」的發音變化。

 有一次,我們在遊樂園排隊買午餐時正玩著這個遊戲,想不出來「c」開頭的單字,突然一個聲音悄悄冒出「convenience」,原來旁邊一個白人小男生已經聽了一段時間,忍不住提示,幫我們打破困局。

 還有一次,在環球影城排隊,朋友在 Youtube 上找到用 emoji(表情符號)猜電影英文名稱的遊戲,這很類似用圖示猜中文成語的遊戲模式。大人不僅了解孩子常用的 emoji符號意涵,孩子也運用了聯想力,調動他們所有的英文詞彙拼湊電影名稱。

 這些活動讓等候時間充滿樂趣和挑戰,也讓旅途中的每一刻變得特別且值得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