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提升教師性平意識
(2024/10/19)

近日一名新北女教師在社群平臺發文,談論學生的外貌與氣質,戲謔的言詞逾越師生界線,使人浮想翩翩。貼文一出,引來網友猛烈批評,認為發言不妥,最終女教師關閉社群帳號,教育局也啟動性平調查。
臺灣自二○○四年實施《性別平等教育法》,民眾的性平素養確實逐漸提升。因此,網友多能察覺這名教師的言論有違性平原則,並提出質疑與告誡。不過,事件初期教師還與網友激辯,顯示其性平意識及認知尚有不足。事實上,教師在個人社群發言仍具公開性質,何況涉及對象為未成年學生,發言更須審慎並遵守專業倫理。
教育部在二○二二年發布《性別平等教育白皮書2.0》,點出教育現場的困境:因為現行性平教師師資的職前專業養成及在職認證缺乏落實機制,致使「各級教育人員尚未普遍具備性別平等意識及教學知能」。另一方面,目前舉辦的性平研習活動,參與者多為性平業務相關教師,未能完全普及。據臺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去年的調查,有近四成的國小教師在師培或在職進修階段,從未接受性平教育的相關訓練,無疑也影響了校園性平意識的推廣。
性平意識應是教育工作者的認知基礎,師培階段、初入教育現場與在職期間,都應接受性平課程培訓並持續強化。當教師擁有性平意識,不僅能防範校園性平問題,也能將性平議題融入教學課程,帶動社會逐步實現性別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