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衡培育AI人才
(2024/10/15)

二○二四諾貝爾得主日前陸續揭曉,廣受科學界注目的是:有「AI教父」之稱的加拿大科學家辛頓與美國物理學家霍普菲爾德共同獲得物理獎,表彰他們長期投入AI研究成果。AI探研至此晉升到諾貝爾獎層級,勢將鼓舞更多人投入AI的學術研究和產業發展,國內計畫未來四年培育二十萬AI人才,宜均衡促成。
根據我國最新國家發展計畫,二○二五年至二○二八年,訂定AI產值突破兆元,過程中需投入二十萬AI人才。AI產值要達標,有賴國發會、經濟部等機構與科技企業合作;所需AI人才,除公司行號要以合理的待遇、良好的工作環境、不間斷的進修機會網羅人才之外,教育體系更要負起長期培育的重任。
教育部於秋初成立「臺灣大專院校人工智慧學程聯盟」,透過大學AI學程統整教學資源,提供相關課程給學生選修,俾與AI領域接軌,但產業界需才孔急,聯盟應開放更多大學加入;同時,聯盟可考慮聘請產業界優秀人才前來兼職授課,譬如自動化工程、數據工程、醫療保健、醫學影像檢索、AI運輸、網路金融及各類製造規畫,都不難找到傑出業師前來校園,協助培養AI人才。
獲得諾貝爾物理獎的辛頓近期仍提醒世界,「AI可能和核武一樣危險,需小心規範。」他一再強調,AI人才需心存善良,應均衡培養,藉由跨域知識結合,致力針對人文關懷、社會福祉、人機協作等複雜問題,提出均衡解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