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風災後的思考

(2024/10/12)

 山陀兒颱風十月初侵臺釀災,幸而在各方協力下,多數災區已重回常軌。我們感謝投入災後復原工作的眾人,也衷心祈禱尚未完全恢復的地區能早日回歸日常。然而,儘快修復損害固然是災後重建的要點,我們卻不能止步於此,對於颱風吹出的種種問題,應持續思考。

 以行道樹為例,山陀兒颱風挾帶十七級強風直搗陸地,行道樹隨之大量倒伏,乍看之下理所當然。仔細觀察遭風拔起的樹木,就可發現它們的根往往扎得不深,被強風吹倒似乎是必然。但這真的無可避免嗎?

 樹木醫師詹鳳春日前向媒體表示,風災後人行道上的倒樹,通常是植栽穴太小、太淺,重鋪路面時又切斷樹根,導致根系沒有往下生長,也沒能往旁邊伸展,自然難以對抗颱風。農業部林試所所長曾彥學也曾指出,樹倒下的主因是老、病,未必颱風季才會發生;而臺灣常見的斷頭式修枝,或在樹幹周邊不當除草,容易使樹木營養不良或造成損傷。如此一來,怎能挺過強風?

 換句話說,颱風後行道樹傾倒的原因,除了強風,也與植樹方式、樹木習性,以及行道樹管理有關,若加強規畫,改變慣例,應可降低災害。

 同理,如淹水、農損、路牌掉落等災害,是否也反映了過去忽視的環節?能不能亡羊補牢?當局必須正視這些問題,才能應對極端氣候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