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中文家庭雙語生活
當音標媽媽遇上自然拼讀法

文/米西 圖/達志影像 (2024/9/22)

 「這個地方要發咿,這裡是誒,這裡是呃──」不了解情況的人,會以為我們母子倆在做發聲練習吧,其實這是我陪兒子學習英文字母拼讀的片段。儘管我兩個孩子都在英文環境中成長,他們的學習過程卻大不相同。

 兒子的中文基礎較好,他的英文拼讀學習方式更接近我們第二外語者,需要大量的練習、背誦以掌握生字。而女兒則因為自幼使用英文進行社交溝通,又喜愛聽英文故事,所以在接觸自然拼讀法(Phonics)前,累積了不少詞彙,使她學習英文拼讀的方式與哥哥截然不同。

自然拼讀法學習與挑戰

 陪孩子換過幾間幼兒園和小學後,我發現美國的老師多數會從聽故事和分享開始強化聽說能力,再搭配字母、天氣和生活等主題,引入識字和高頻字(sight words),逐步配合自然拼讀法的練習,積累閱讀能力。

 比較常見的教學方法,是先教小朋友背誦每個字母的發音,再進一步學習「sh, th, wh」等混合音,藉由尋找相似發音的字喚起孩子對發音規則的意識。這種歸納法對母語是英文或者對聽覺敏感的孩子來說,較容易區分母音的長短,辨識音節(syllable)和重音(stress)。

 然而,對兒子來說,因為沒有音標輔助,我必須反覆播放單字的發音,讓他察覺細微的差異。初期閱讀時,我會幫他在混合音或音節下畫線提醒,跟著他一起練習正確發音,彼此檢查發「th」音時舌頭有沒有放對位置。

用中文腦理解英文學習

 我在學音標過程中,得先背誦音標符號,相對依賴音標的提示,好處是一看到音標就能知道發音、音節和重音。而自然拼讀法是通過經驗法則,利用已學過的詞彙疊加學習。這讓我聯想到漢字的形聲字,套用基本字的發音,再結合不同的部首延伸字彙,類似「有邊讀邊」的概念。

 自然拼讀法並不是萬能的,英語中依然存在許多例外。比如像 island 和 knight ,必須知道其中的 s 和 k 不發音。或者當孩子看到較長的單字,試圖應用已知的拼讀規則,卻發現並不適用,例如handsome和 breakfast。雖然hand和some或是break和fast可以獨立念出,但合在一起的發音並不直觀,有時孩子覺得挫折,我便解釋就像學中文也有多音字一樣,他就較能理解接受了。

先聽說再讀寫事半功倍

 陪女兒拼讀時,我深深體悟讓孩子多聽多說,先建立扎實的英語語感,是更有效的學習方式。以「absolutely」為例,女兒因為經常聽到並使用這個詞,再結合前後文語境理解,她能夠直接從「ab, s, l, t, ly」這幾個關鍵字母一眼就推測出正確的發音,不須逐一分辨「o, u, e」等字母的發音,有點類似注音讀久了,一看到ㄅ、ㄎ、ㄑ,可以直接猜想到「不客氣」三個字一樣。

 和孩子學習的過程,讓我體會語言學習是一種沉浸式的體驗,在真實情境中不斷重複運用,藉由不同的實踐積累能力,進一步在文字識讀上歸納出語言的規律,掌握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