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教育政策應多聽學生感受

(2024/9/19)

 教育行政機關基於社會和學生需求,經常推出各種政策,這些政策在規畫、執行與評估過程必須相當慎重,以確保學生從政策中獲益。

 近年來,教育部提出一些很響亮的政策口號,例如:班班有冷氣、班班有平板、班班有網路、班班吃石斑,到新學年度又有班班有鮮奶。這些政策看起來對學生學習及健康似乎都有助益。

 然而這些政策當中,有些可能在政策規畫或執行出了問題,加上又無完整的效益評估,導致執行之後,不是無疾而終,就是效果不彰,學生無法成為政策的受益者。

 教育政策從問題形成、規畫、合法化、執行到評估,是一個很複雜的過程,如果只憑首長一個念頭,就成為政策,則將有高度風險。隨著人工智慧(AI)浪潮的興起,若首長起心動念,又來個「班班玩AI」,可能又讓基層教育人員忙翻天。

 教育政策從中央、地方到學校推動,直接影響到學生學習。任何教育政策的推動是否產生效果,政策制定者應該多去傾聽學生的聲音,如果學生都對政策無感,或感覺幫助不大,則政策顯然有檢討、改進和調整之必要。

 學生為教育政策最重要的利害關係人,教育政策是否讓所有學生受益,執行過程中多聽聽學生感受,適時修正,才能達到政策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