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學生音樂賽 新北新莊國中抱回六特優
國中會考准考證寄發 五月十七日、十八日考試
新生兒篩檢非健檢 國健署籲保險員勿誤導
響應四二三世界閱讀日 宜縣表揚閱讀推手、達人
每十五人有一人遭偷拍 婦團籲民眾正視
黃麗音北美館個展 組裝現成物呈現日常消費
新北四校勇闖FRC機器人世界大賽 市長加碼補助
監院調查臺灣AI發展 指政府資料治理有違失
前陣子,孩子從學校拿回來一個存錢筒,因為老師希望學生可以省下零用錢,把錢用來幫助需要的人;孩子還說:「老師說我們的一塊錢,就是窮人的一萬塊。」聽到孩子這番話,我先是感到狐疑,後來揣測,老師是為了讓孩子覺得他們的付出,可以為有需要的人帶來很大好處,所以用這樣比喻式的說法。仔細想想後又有點擔心,孩子如果曲解老師的意思,認為自己小小的付出就有很大的效用,可能會產生過度自負的狀況。在學校中
英國劍橋大學在一月分剛發布一篇研究,他們鎖定了非洲坦尚尼亞的學校,觀察該校如何使用補助金加派師資、輔導學童、提高學習成果。經過資料比對,學者整理出一個驚人的結論——與其拿補助金多聘老師去教「更多」的學童,不如將所有的補助金集中輔導某一個「最落後」的學童,效果最好。這是什麼意思?學者發現,當他們將補助金集中在聘用教師加強輔導全班最落後的孩子,讓那名孩子的成績進步,其他孩子的成績也會跟著進步。學者甚至將成果「量化」,計算出在最落後的孩子身上每多花一百美元加強補習,等於幫全部孩童多補習高達兩年!學者稱此奇觀為教育界的「溢出效應」(Spill-over Effect),
這幾天適逢小兒子七歲生日,看他在蛋糕前專注許願的模樣,想起這些年來親子遊戲互動對他小小心靈的影響。在他六歲這一年,世界因疫情與各種衝突充滿危機與緊張,更讓我感受到世界在這樣的情勢下,需要更多正向溫暖的互動,與解決問題的創意。期待藉由再簡單不過的小遊戲,將正向的情意交流與創意想像傳遞給孩子。因此,我跟孩子在遊戲時間發想了一種單純善良的生物——毛茸茸的「貝鳥」。這些貝鳥總是散播傳達一些可愛、溫
記得多年前,我的班上就出現過這樣的孩子:學校的卡其制服永遠熨燙得整齊筆挺,衣褲邊緣稜角分明;更讓我驚訝的是開學不到一個月,他的週記本已從原本厚厚的二十六張,變成了薄薄八張,本子中縫還看得出被撕掉的痕跡。週記上每個字都工工整整,大小一致,幾乎比電腦打字還要整齊。尤其令我驚訝的,是從國內外記事到讀書心得、生活感想,全篇找不到一丁點「立可白」塗改的痕跡。利用下課時間找了這長相十分俊秀的少年談談:「週記是我們師生間心靈交流的天地。你把字寫得這麼漂亮,這麼用心,要花不少時間吧?」少年笑得一臉靦腆,告訴我:「老師,我一定要寫到自己看得順眼才可以。」這樣一個外表不輸明星彭于晏
「井仁你好,請進呵!」坐在兒科門診裡的我開口招呼。「我不叫井仁啦!你可以看清楚一點嗎?」我趕緊抬起頭望著健保卡「露出」的那一小段,咦?名字跟卡片上的一樣啊。然後回頭看一眼螢幕,「喔!對不起,你應該是小仁吧!」讀小學三年級的仁點點頭,一旁的媽媽滿是歉意的表情。我對她說:「抱歉,是我的疏忽,之前大阪的朋友跟我說你們會來。您是『荒井』太太吧?はじめまして(日文「初次見面」之意)。」幸好腦中浮現出許久未複習的生澀日語。荒井一家由於公司外派,已在臺灣生活快六年。荒井先生是臺大中文研究所畢業,說得一口流利的國語。我原本擔心荒井太太帶孩子來看診,我也許要用蹩腳的日語應對,幸好
前陣子有一部動畫電影《靈魂急轉彎》上映,獲得很多大人、小孩的喜歡。當中有一段情節,是編號二十二號跟男主角喬說:「我很擅長走路。」結果被喬嘲諷:「哪有人把走路當作自己的專長?」不少孩子應該都曾有些引以為傲的專長,但如果被大人認定沒價值,因此就放棄經營這項專長,實在非常可惜。除了那些可能刻意的回應之外,大人一些無心的舉動,也可能深深影響孩子的學習動機。例如,你可能鼓勵了孩子考試考一百分
前陣子我到一所小學訪視,正巧遇到一位憂心忡忡、滿面愁容的爸爸,焦慮的在校長室和輔導等幾位行政主管交換意見,主題是如何幫助他「不想上學又生活無助的女兒」。他因為雙薪家庭而無法陪伴,話語中多表達無奈。其實,是否為雙薪家庭不是重點,孩子成長過程中會面對各種周邊因素,爸媽要重視的是孩子的心理發展,依孩子的生長發育期搭配有效的教育策略;同時和老師密切溝通,協同合作,就能形成教育合力,保障孩子的身心健
臺灣孩子在學校上課的時間,是世界上數一數二長的,這還不包括課外的補習時間。上課時間長短,真的對學習有影響嗎?從上一次PISA的調查結果中,可以發現上課時間與PISA分數之間的關係有點複雜,並不是簡單的線性關係;也就是說,不是上課的時間越長,成績就越好。以語文類學習為例,整體來說,在上課時間少於三小時的情況下,上課時間越長成績越好;但在超過三小時的情況下,上課時間越長,成績反而越差。
身為家長的我們,讓小孩閱讀典範人物故事,無非是希望小孩能向典範人物學習——體會他們做人處事的態度,學習追求夢想的毅力,探究開拓視野的方法……。只是家長有時感受不到「成果」!因為效果未必反應在「成績、能力」上,當小孩願意興高采烈的分享,就是最棒的成果。礙於「時間」與「效率」,現在的學習偏向文字解讀,較少體驗實做。雖然「閱讀」是大量吸收他人經驗的實用管道,但畢竟是間接經驗,多少隔離了感
我在報紙上看到,有個擁有博士學位的父親,因小學二年級女兒的數學屢屢教不會,用衣架把女兒打傷,被法院判罰拘役五十天,緩刑兩年。這種新聞看了很令人心疼,為什麼有些父母親只要一牽涉到孩子的功課和分數,就會失去理性,捨得拿起棍子、鐵條,任何手邊的器具,就往孩子身上打呢?難道分數和成績在他們的心目中,竟比親生骨肉還重要嗎?當今的職場上,年輕人如果沒有好奇心、求知欲,很容易就被社會淘汰,因為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