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善用心理學 學習加分
傳遞正確價值觀 孩子一生受惠

文‧圖片提供/黃揚名(輔仁大學心理系副教授) (2021/3/2)

 前陣子,孩子從學校拿回來一個存錢筒,因為老師希望學生可以省下零用錢,把錢用來幫助需要的人;孩子還說:「老師說我們的一塊錢,就是窮人的一萬塊。」

 聽到孩子這番話,我先是感到狐疑,後來揣測,老師是為了讓孩子覺得他們的付出,可以為有需要的人帶來很大好處,所以用這樣比喻式的說法。仔細想想後又有點擔心,孩子如果曲解老師的意思,認為自己小小的付出就有很大的效用,可能會產生過度自負的狀況。

 在學校中,類似的做法還不少,比方讓孩子「捐發票換禮物」,希望可藉此幫助弱勢團體。不少孩子因此在家搜刮親友的發票,感覺上想換禮物的心情勝過想幫助弱勢團體。

 面對這種鼓勵孩子做公益,卻沒把核心價值傳達清楚的做法,我著實有點擔心。因為孩子的價值觀,就是在這一次又一次的小活動中累積而成。畢竟助人真正的意義,是以自己能力所及的方式,來想辦法協助有需要幫助的人。

掌握生活小細節

 價值觀的養成,真的是時時刻刻都在發生,哪怕只是去便利商店買東西,都是很好的學習機會。比方說,看到某商品「第二件半價」的時候,到底要不要貪圖這項優惠而多買入一件。你可以帶孩子去思考是否真的有需要,再進行消費,而不是由消費來反推自己要怎麼用。

 生活中有很多議題對孩子來說都很陌生,所以大人怎麼告訴他們,他們就會相信,也因此大人更要慎重。

 前不久我帶孩子搭計程車,因為遇上過年加價,孩子發現最後的金額比較高,就問我為什麼沒塞車,但車費比平常搭車貴。我回答:「這等於他們的年終獎金,不然沒有人會給予他們年終獎金。」又或是,當我們花錢買環境友善的食材時,孩子會問為什麼要買這些看起來比較醜又比較貴的東西,我就會說明:「因為這樣的食材,對土地和對你的身體,都是比較健康的。」

 當孩子的價值觀不要太偏頗時,不論在學習或未來在工作上,都會有比較健康的心態。試想,如果孩子知道,看起來CP值最高的不一定是最好的做法,他們在學習時就不會只想走捷徑,而會去思考到底哪種對自己最好。如果家長是「結果論」,孩子就會覺得反正爸媽只看重成績,因而也不用在意自己有沒有學會,考試能得好分數就好,有可能就會作弊,或用其他不恰當的方式。

建構正確價值觀

 如果你認同給孩子正確價值觀是非常重要的,你可能會想問,到底什麼是正確的價值觀。

 關於這個問題,我想沒有任何人可以給你答案,因為對每個人來說,都有不同的「正確」,而且是從小到大,一路上的教養、經驗所建構出來的。

 身為父母,我們有責任且有義務,把認為正確的價值觀教導給孩子。

 對我來說,包容、同理別人,是很重要的價值觀,我們也會時時提醒孩子,要尊重每一個人的不一樣,不能期待別人都和自己會有同樣的想法。

 最後,我要溫馨的提醒,家長不能只是嘴上講著要對人友善,對環境友善,但完全不身體力行,這樣也是沒用的。請讓自己的行為,成為孩子最好的模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