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親師橋 有愛無礙
心理健康比成績更重要

文/黃美鴻(清華大學兼任助理教授及新竹市教育處聘用督學) 圖/達志影像 (2021/1/17)

 前陣子我到一所小學訪視,正巧遇到一位憂心忡忡、滿面愁容的爸爸,焦慮的在校長室和輔導等幾位行政主管交換意見,主題是如何幫助他「不想上學又生活無助的女兒」。他因為雙薪家庭而無法陪伴,話語中多表達無奈。

 其實,是否為雙薪家庭不是重點,孩子成長過程中會面對各種周邊因素,爸媽要重視的是孩子的心理發展,依孩子的生長發育期搭配有效的教育策略;同時和老師密切溝通,協同合作,就能形成教育合力,保障孩子的身心健康。

 我們經常關心孩子飛得高不高,但別忘了要關心他飛得累不累,在他墜落前早一步拉住他,這是最值得我們關切的問題。很多人認為,年輕世代物質不虞匱乏,但鑽牛角尖者因為失去信念和理想,甚至選擇放棄自己的生命。很多專家學者都一致認為,年輕孩子的「心理健康」,已成為本世紀最大規模的「心理危機」。

 父母在教養當中,最應關注的是他的「心理健康」,這比關心孩子長得好看、穿得體面,甚至是聰明才智、學習成績、才藝培養等更重要!

控制和覺察情緒

 首先,爸媽對自己的「情緒健康」要覺察,也就是要控制好情緒。在生活中,父母也會有很多不如意,例如競爭激烈、工作壓力、生活瑣事……讓人忙得焦頭爛額。父母若在外面表現正能量的一面,但回家後就恣意發泄,很容易在孩子心裡留下陰影。

 父母的情緒會直接感染給孩子。即使父母從不直接批判孩子,但見爸媽終日悶悶不樂,孩子也不會快樂。所以父母在孩子面前應該是溫和、樂觀、快樂的,即使受到挫折,也能適當表達情緒。孩子耳濡目染,也會形成溫暖的性格和健康向上的心理。

學會傾聽和溝通

 接下來,爸媽要學會傾聽、溫暖溝通,了解孩子的需求。很多爸媽或將孩子全權交給長輩帶,或將孩子送進各種才藝補習班,和寶貝之間太少「談心」,導致孩子很多心理問題無人可解。 

 要避免這種現象,只能請爸媽在陪伴孩子時專心聆聽,加強和孩子間的溝通,即時掌握他們的心理變化,以及學習、生活情況,讓孩子獲得滿足感和受重視感,身心才能朝良性循環方向發展。

表達關愛與支持

  一個經常被肯定、被接納的孩子,才會肯定和接納自己;一個感受到被愛的孩子,才會更愛自己。父母要經常對孩子強調,對他們是無條件的「愛與支持」,而不是因為孩子的成績、名次、成就亮眼才愛他們。

 爸媽千萬不要把孩子的時間排滿堂,要讓他們有自由時間、充分睡眠,選擇參加真正有興趣的活動,而不是為了獎狀與學習歷程紀錄,選些看起來有利升學的課程。

 當孩子在學習上擁有自主權,選擇的是自己好奇、有興趣的內容,才會主動投入研究。大人支持他們的內在動機與自主權、外在動機等心理需求,會讓他們更自律,更擁有幸福感。

寬容和耐心等待

  每個孩子都是不同的個體,生長發育進度不盡相同,有的孩子思維敏捷、乖巧懂事、記憶力超好;有的孩子思維遲鈍、頑皮好動、記憶力不佳。建議爸媽都要抱持寬容的心態,耐心等待孩子慢慢成長。有人說教育孩子好像「牽著蝸牛去散步」,但我相信,每一朵花都有各自開花的時間,只不過或早或晚。父母過分攀比、期望過高,都會對孩子的心理形成負擔,不利於寶貝的健康成長。

 心理健康的孩子,能夠用語言或其他多元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感受,這項本領是每個人都需要學習的;不能正常表達,就會影響人際關係,或干擾生活節奏。善於表達的孩子,可能會與老師、同學關係良好,更能體驗到愉快和幸福;不善於表達的孩子,可能會缺乏朋友,在人際交往方面體驗到挫敗和壓力。所以我們可以鼓勵孩子練習表達自己,增進人際關係,學習有效溝通和團隊合作,提升心理健康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