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心理學 學習加分
別用學習時間綁架孩子

臺灣孩子在學校上課的時間,是世界上數一數二長的,這還不包括課外的補習時間。上課時間長短,真的對學習有影響嗎?
從上一次PISA的調查結果中,可以發現上課時間與PISA分數之間的關係有點複雜,並不是簡單的線性關係;也就是說,不是上課的時間越長,成績就越好。以語文類學習為例,整體來說,在上課時間少於三小時的情況下,上課時間越長成績越好;但在超過三小時的情況下,上課時間越長,成績反而越差。
關鍵不是上課時數
因為疫情關係,大專院校在上個正規學期縮短了兩星期。這個學期也有一些大專院校沿用,還有學校在討論是否要縮短學期的時間長短。
日前,有大學生反映:因為學期縮短,老師又沒調整上課內容,導致學習壓力過大。這凸顯了真正的關鍵不在於學期的長短,而是取決於課程怎麼規畫。
規畫又可以由兩方面來思考,一是怎樣在縮短的上課時間內把所有內容教授完畢;另一方面,是要了解到底有多少學習必須在上課過程中發生,而又有多少,是學生該在課餘時間自主完成的。
即使到了現在,我們還是很容易認為「上課」才算是「學習」,而且知識都該由老師教給學生。
這樣的迷思有必須改變的急迫性,其實也有一些老師已經在嘗試。
重新檢討課程規畫
最近有人連署,要把國、高中的上課時間延後到早上九點半,我本質上是同意的。因為讓青春期的孩子有充足睡眠,才是最重要的事情。但必須要有好的配套措施,才能執行這樣的方案。
有些人擔心,如果學生那麼晚上課,縮短了上課的時間,可能會對學習成效發生不好的影響。我認為事情並不那麼單純,就前面提到的PISA結果為例,並沒有證據顯示上課時間越長,成績一定會越好。
此外,如果學生睡眠不足,導致上課的時候打瞌睡,那麼就算上再多課程也是枉然。
當然,若要延後上課時間,卻不延後下課時間,那麼課程規畫就必須要調整。這樣的規畫並不是要減少學習的素材,而是創造了課程改革的契機。把真正需要老師解說的部分保留下來,其他部分則透過「作業」的方式,讓學生自主學習。
鼓勵學生自主學習
「自主學習」這個詞並不新穎,但很可惜多數時候只是一個口號,而不是在家長心裡真的被落實了。舉個例子,如果孩子跟你說,他想要利用時間精進打籃球的技巧,你是否會覺得這是自主學習呢?
只要是孩子自發性的去學習,並且有所收穫,這都該被歸類為自主學習。但是把一大堆測驗卷交給孩子,請他們在一定的時間內完成,雖然看起來像是自主學習,卻沒有掌握住自主學習的精髓。
與其上課時數很長,把知識強制灌輸給孩子,不如轉換角度,激起他們學習的動機。除了讓學習變有趣以外,更重要的是,讓他們知道學習可以帶來什麼好處。
這倒不是說要多現實,而是因為現在有太多誘惑孩子的事物了,如果不能讓他們看到學習的好處,他們可能就會被其他有好處的事物所吸引。
每個人的一天都只有二十四個小時,如果把時間花在無效的學習上就太可惜了。
期盼我們可以早日扭轉上課就等同學習的錯誤觀念,讓孩子可以高效學習,又能夠為生活增添其他多元的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