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世代海歸老爸實戰錄
利用溢出效應 秒抓孩子注意力

英國劍橋大學在一月分剛發布一篇研究,他們鎖定了非洲坦尚尼亞的學校,觀察該校如何使用補助金加派師資、輔導學童、提高學習成果。
經過資料比對,學者整理出一個驚人的結論——與其拿補助金多聘老師去教「更多」的學童,不如將所有的補助金集中輔導某一個「最落後」的學童,效果最好。
這是什麼意思?
學者發現,當他們將補助金集中在聘用教師加強輔導全班最落後的孩子,讓那名孩子的成績進步,其他孩子的成績也會跟著進步。
學者甚至將成果「量化」,計算出在最落後的孩子身上每多花一百美元加強補習,等於幫全部孩童多補習高達兩年!學者稱此奇觀為教育界的「溢出效應」(Spill-over Effect),也就是說,加強一名孩子,讓他的進步去影響、刺激其他孩子,效果遠遠的超過請老師直接教所有的孩子。
同儕影響力大
談到這個「孩子影響孩子」策略,我才剛參加我家孩子補習班所辦的升學說明會,聽各科老師滔滔不絕說他們教學多厲害,臺下的家長和孩子們卻聽得意興闌珊,呵欠連連。此時,輪到一個不大一樣的講者上臺,她不是老師,而是去年才剛考上第一志願的學姐。
這位學姐回顧,去年她如何在這間補習班溫習作業,如何解題,如何打敗心魔,如何奮發向上……我發現,現場的孩子個個眼睛亮了起來,原本托著手臂無精打采的也都立刻坐得很端正了。
回家後,我轉述給我家孩子聽,他也在聽到那個學姐的故事時特別感興趣。等我講完以後,還沒有上國中的妹妹居然跳起來說:「我以後也要跟這個姐姐一樣!這間補習班有沒有什麼可以讓我先學的?」
激勵效果加乘
教育方面,無論大人心懷多大的理想,擁有多麼了不起的智慧想傳授給孩子知道,眼前永遠有一堵「無形的牆」,孩子不易吸收,也不易接受。
不過家長不必灰心,因為這堵牆卻可被另一個小孩子輕易的打破。所以,教育一群孩子時,應該先集中教育少數,再透過「溢出效應」,以少數影響多數,獲得的效果最好。
昨天吃飯時,和孩子分享以前在美國的面試經驗,和孩子們聊起微軟、谷歌、蘋果等科技大廠拿來考試的「益智題」。我說得口沫橫飛,兩個孩子卻反應不佳,面露不耐。
這時候,我開始採用剛學會的「溢出效應」,先「點名」了哥哥,考他一題。哥哥思考的時候,妹妹果然就湊了過來聽,也開始思考。
接下來,妹妹答對一題,我稱讚了一下,妹妹好開心,但令我更開心的,是哥哥接下來的反應——只見哥哥緊握拳頭,眼睛發出閃亮的光:「我一定要更努力,以後可以解出所有題目!」他甚至和我預約,以後要將這句話寫進他的「傳記」裡。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或許,像我這樣的家長,以後應該少講幾句,多帶孩子去見見其他各式各樣同年齡優秀的同儕,那麼,孩子就能得到所有「溢出效應」的「總和」。
這種利用同儕彼此欣賞而激發出的主動性,應該是沒有任何學校或補習班可以教得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