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善用心理學 學習加分
鼓勵得法 孩子更有自信

文‧圖片提供/黃揚名(輔仁大學心理系副教授) (2021/2/9)

 前陣子有一部動畫電影《靈魂急轉彎》上映,獲得很多大人、小孩的喜歡。當中有一段情節,是編號二十二號跟男主角喬說:「我很擅長走路。」結果被喬嘲諷:「哪有人把走路當作自己的專長?」

 不少孩子應該都曾有些引以為傲的專長,但如果被大人認定沒價值,因此就放棄經營這項專長,實在非常可惜。

 除了那些可能刻意的回應之外,大人一些無心的舉動,也可能深深影響孩子的學習動機。例如,你可能鼓勵了孩子考試考一百分,但沒有鼓勵他在美術比賽中得到第三名的好表現。久而久之,孩子就會覺得只有考到好成績才會被鼓勵,如果他對於得到好成績沒特別強的動機,就會陷入一種想被肯定卻又沒動機的困境。

 現在不少店家會提供優惠,鼓勵學期考試考一百分的孩子,初衷是相當良善的,卻可能帶來一些負面效應。並不是這做法是錯的,只是對於更需要被鼓勵的那些考試考不好,但很擅長做其他事情的孩子沒有幫助。

 相對的,你無意間對孩子的肯定,也會成為他們努力往前的動力。例如,你可能說他真會整理東西,他就會覺得自己很擅長收納、分類,對這樣的事情會越來越有興趣;也因為常進行這樣的活動,越來越擅長做這件事情,也避免了興趣窄化的問題。

動機和自信相輔相成

 對孩子來說,他們可能有些自己喜歡做的事情,但這些事情不一定能夠直接連結到一些可被量化的指標。像有的孩子很喜歡組樂高,現行比較少有組樂高的競賽;或是有的孩子很擅長溝通,也同樣沒有明確指標來肯定他們的表現。當孩子喜歡做的事情沒辦法獲得肯定時,他們很容易會失去自信,也會降低對那些事物的興趣。

 我家中就正在上演這樣的戲碼,哥哥過去一學期開始學習西洋棋,還算小有心得,接著就開始參加各式的比賽,也陸續獲得一些肯定。相對的,弟弟就感到憤憤不平,因為他正在學習象棋,自己也覺得表現不錯,可是社團老師沒有幫他報名參加象棋比賽,他沒機會展露身手。

 即使哥哥參加西洋棋競賽獲得了一些肯定,他還是容易會沒自信。還好這樣的感受,並沒有澆熄他對於西洋棋的喜愛。只是,並不是所有孩子在面對挫折情境時,都可以有韌性面對,仍願意堅持所愛繼續學習。

 家長要協助孩子建立自信,畢竟他們有時並不了解自己其實身懷絕技,對一些事情是很在行的。只是,家長更要拿捏好分寸,不要盲目吹捧,否則反而會讓孩子變得自我感覺良好。

當孩子強有力的後盾

 雖然現在的社會價值比過去多元,但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也就是說,孩子喜歡、擅長的事物,不一定能夠獲得其他人的肯定。那麼該怎麼辦呢?

 家長可以想想該怎樣幫孩子找到屬於他的舞臺,像是知名服裝設計師吳季剛,從小就喜歡縫製芭比娃娃的服裝,但這樣的喜好當時不大能公開跟其他人分享。還好他的母親願意支持,把他送出國念書,並且安排適合的學習資源。

 以吳季剛為例子,並不是鼓勵大家一定要把孩子送出國,而是想提醒家長,不要被現有的社會框架所限制了。在這個網路時代,很多事情都有可能發生,只要你願意跨出第一步,或許就能幫孩子開啟一個嶄新的學習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