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驗室充足經費之必要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日前證實,中央研究院基因體研究中心研究助理在三級生物安全實驗室做動物試驗時,不慎遭新冠肺炎病毒感染,不但使本土病例連續三十四天零確診破功,我國最高學術研究機構面臨究責聲浪,重創形象。
病毒能突破種種防護措施,無論是設備漏疏或人為疏失,中研院都難以推諉管理不周之責。當急之務,除了就此個案找出防護破口,更應從國家視野,省思為何連全國研究資源最充沛的中研院,都會發生這種致命危機?其實只要了解政府對科研投資短視近利的「陋習」,就不難理解中研院為什麼會捅出這麼大的紕漏。
二○○三年SARS爆發後,政府投資冠狀病毒研究經費每年高達五億元,中研院三級生物安全實驗室就是當時建置的。但隨著SARS消失,經費逐年減少到每年五千萬元,甚至因擔心實驗室感染,不再鼓勵學界從事相關研究,許多冠狀病毒研究的學者被迫「轉行」。
三級生物安全實驗室每年維運經費千萬元起跳,受政府挹注經費緊縮影響,各實驗室不但設備未完全到位,專屬配置人員更是能省則省,直到新冠疫情爆發後,才緊急招兵買馬並增購設備。倉促成軍,鏖戰兩年,搞到馬仰人翻,該怪誰?
養兵千日,用在一時。希望這次能讓政府正視三級生物安全實驗室長期充足穩定維運經費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