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差確認 響應新駕駛文化

東海大學女學生上個月依號誌穿越斑馬線,遭臺中市公車撞擊喪命,再度引發輿論撻伐臺灣交通現象。為洗刷行人地獄惡名,交通部公路局昨天推出宣導影片,呼籲大客車駕駛於路口轉彎前,落實「指差確認」,共同維護行人安全。
「指差確認」源自日本鐵路安全文化,駕駛員透過手勢並口誦「左邊沒人,右邊沒人,再通過」,降低操作失誤。除了臺鐵和臺灣高鐵引進多年,臺北市首都客運從十年前開始,要求駕駛員行經雙北市重要路口轉彎時,執行指差確認,降低肇事率。然而指差確認在我國公路交通始終未能蔚成風潮,直至上個月發生東海女大生不幸事件後,才廣泛引起討論。
南投縣和臺中市政府率先聯合公路局轄區監理所,呼籲客運業者確實執行指差確認;臺北市政府則與業者組成聯合小組,不定時執行路口稽查,並納為客運業服務評鑑項目;桃園市政府從上週起,在中壢往返桃園公車路線試辦,視情況再逐步推廣到其他路線。隨著民氣可用,指差確認新駕駛文化似已逐漸在各地醞釀發酵。
然而要落實指差確認,對交通擁擠的臺灣都會區而言,即使大客車駕駛落實執行,還需要後車配合保持安全距離,避免發生追撞。所有汽車駕駛都要有路口停等的耐心,尤其是路怒族更要戒急用忍,不要動不動按喇叭催促、挑釁,齊心讓指差確認新駕駛文化在臺灣落地生根,杜絕路口奪命憾事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