蠟瓶糖不只是食安問題

臺灣社群媒體近日出現「蠟瓶糖」討論熱潮,這種糖果由一層厚厚的蠟包裹糖漿,在中國網紅拍攝大量吃播影片後帶動流行。但商品標示不明,且可能含有工業蠟等成分,存在食安風險,因而引起熱議。
蠟瓶糖並非「網紅食品」單一個案,此前也曾出現魔芋爽等鈉含量過高的零食。臺灣的網購平臺早已出現蠟瓶糖,衛福部出面說明屬違法販售,違者將重罰。不過,這種零食常以散裝在夜市等管道銷售,相關單位應嚴厲查緝,阻斷非法食品流入市面。
近年臺灣校園推動食育,食品安全是重要一環。親師除了藉此加強宣導,也可教導兒少閱讀食品標示。按《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食品應標示品名、內容物、添加物、原產地、製造日期、營養標示等,這些都能提供兒少掌握食品基本訊息,甚至能進一步了解脂肪、糖、鈉含量等是否過高,作為購買或食用的判斷依據。
另一方面,臺灣兒少超過九成五使用社群媒體,基於好奇心與同儕效應,加上演算法推波助瀾,很容易對網紅行為產生模仿效應。除了跟風吃零食,還有危險挑戰,例如近期在TikTok流行喝下大量乳酸飲料,拍下瞬間嘔吐畫面,即引來不少人跟隨。社群平臺流通的訊息包羅萬象,親師應陪伴兒少,一起討論這些訊息潛藏的風險,培養識讀能力,日後才能辨別瞬息萬變的資訊,避免危險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