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善兒童親近藝術欣賞

高雄美術館日前制止一名兒童在展場速寫畫作,家長認為官網並未禁止臨摹,因而在社群媒體發文說明始末,也獲民眾聲援。高美館隨後道歉並修改規則,在不影響動線與其他參觀者的前提下,開放個人進行速寫。此事雖暫告一段落,但引發對美術館參觀規則與兒童藝術欣賞權利的討論,值得進一步深思。
事實上,不少美術館的管理方式已走向開放。例如奇美博物館的個人臨摹不須申請,館方鼓勵「喜歡畫畫的人請帶著鉛筆和速寫本一起來,創造屬於自己的博物館畫畫課。」成立兩百年的英國國家藝廊,基於讓所有人都能親近藝術的理念,不僅參觀者完全免費,兒童在展場中速寫也是常見風景。
臺灣近年推展美術教育,有不少家長或教師會帶著兒童進入美術館、博物館等場所。兒童在成長階段,原本就充滿好奇心與活力,在觀看過程難免發出聲響或脫離動線,我們常見隨行的親師高度緊張,忙著管理「秩序」。探索也是美學教育的重要一環,觀展過程如果過於強調秩序,恐怕孩子不僅無法自在欣賞作品,日後也容易對美術館產生距離感。
藝術要往下扎根,美術館是很好的場域,臺灣的美術館近來也都致力策展,展出許多珍貴作品。要讓孩子從小親近藝術,除了館方將友善兒童的作法納入思考,親師在行前也可與兒童討論,在展場中應遵守哪些行為規範,才能開心看展又尊重其他參觀者,這也是重要的公民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