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打破同溫層 對抗假訊息

(2024/12/21)

 政大傳播學者與民間組織合作調查臺灣兒少的數位韌性,日前公布報告,指出兒少對網路安全的法規面確有認知,但對於網路訊息的真偽辨識、反思能力較差。假訊息對社會的損害極大,因此對於該調查的結果,我們不能不加以深思。

 同一份調查也顯示,兒少最常使用的入口網站,以YouTube占比最高,其次依序是Google、IG、抖音,也就是以影音社群平臺為主。據此,主導該調查的傳播學者黃葳威分析,這些訊息的推送受制於大數據,兒少因而持續處於被動接收狀態。

 無獨有偶,美國智庫皮尤研究中心十一月發布「新聞網紅」報告,指出三十歲以下的美國年輕人,有三成七的新聞資訊來源是社群平臺的網紅;路透新聞研究所去年的跨國研究,也顯示年輕世代多透過社群網紅接收資訊。

 可以推知,在社群平臺的大數據推播下,被動接收資訊很可能已是全球的普遍現象;而正如黃葳威所言,這恐怕會使人不易跳脫同溫層,也不易了解事件的脈絡。如此一來,假訊息的操作空間當然極大。

 反過來說,要避免假訊息的危害,根本之道便是「打破同溫層」;易言之,越多人能主動查找不同的資訊,釐清相關事件的來龍去脈,假訊息的操弄者就越不易得逞。在社群平臺當道的現代,這不只是年輕世代的功課,而更是全民必備的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