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發展遊樂園
馬賽克拼貼 玩出運動好習慣

小奇是個容易「疲勞」的孩子,上課時身體軟趴趴的,一下靠在椅背上,一下趴在桌上,有時候還會整個人「滑」下椅子,讓老師覺得他上課很不專心。
體育課時跑操場,小奇的動作不大協調,跑完兩百公尺就氣喘吁吁;若是上技巧性的運動課程,例如球類活動、跳繩、踢毽子等,也因為身體總是晃來晃去,不夠穩定,動作品質不佳,連學習都受到影響。
回家後,寫功課也令小奇很痛苦,明明一小時可以寫完,卻常因為身體覺得「累了」,必須時常起來活動,而延長作業完成的時間。父母也覺得很奇怪,小奇很喜歡躺在沙發上,感覺很不想動,不像其他孩子活潑有活力。
假日時,父母如果提議出去戶外散步遊玩,小奇總是拒絕,希望待在家裡;就連時下最流行的露營,他也沒興趣,即使前往,也不喜歡和其他孩子一起奔跑、玩耍,總是懶洋洋的坐在一旁觀看。
父母帶小奇到兒童復健科就診評估,職能治療師認為小奇有「肌肉張力過低」的狀況,導致維持身體姿勢和使力控制肢體動作有困難。治療師建議為小奇培養運動習慣,增加肌力、耐力,才能建立良好的姿勢及活動耐力。
因為控制肢體較吃力,所以運動對小奇來說成了苦差事,總是儘量逃避,讓父母很困擾。這次介紹的「馬賽克拼貼」,除了展現美術創意外,也可以用來記錄運動次數,每次運動後,貼一張貼紙,為努力留下可見的「視覺成果」,提升持續運動的動機!
來做馬賽克拼貼
準備材料
塑膠杯或塑膠罐,各色卡典西德,剪刀。
操作步驟
1.選擇喜歡的卡典西德顏色,依照背面的方格,剪下一公分乘一公分的小方格數張,放進塑膠杯(或塑膠罐)中備用。
2.每次完成一組運動,依預先設計的排列方式,在塑膠杯(或塑膠罐)上貼一張卡典西德。可依照孩子的狀況規畫運動項目與目標,例如開合跳二十次為一組,棒式支撐十秒為一組,上一堂五十分鐘的直排輪課為五組等。
進階練習
不同運動項目,使用不同顏色的卡典西德,就能觀察各種運動進行的次數,以及比較運動量。
觀察重點
人類的肌肉與肌腱具有一定的彈性,可以協助我們拉動骨骼做出動作。肌肉張力過低的狀況,就如同失去彈性的橡皮筋,讓全身的關節過鬆,角度過大,必須比一般人花更大的力氣,才能拉動關節產生動作。
因此,肌肉張力過低的孩子,往往關節的角度(例如手肘、膝蓋等)都比一般人大,而整體的肌力也偏低,難以維持坐姿、站姿,很容易扭來扭去不斷改變姿勢,或是覺得「靠」在桌子、椅子或其他人身上比較舒服。
由於控制肢體比較吃力,進行各項運動時也容易有疲倦、力量不足、動作協調不佳等狀況,例如跑步看起來像用「甩」的,球容易丟偏或距離不夠,跑步、跳繩或游泳等反覆進行的活動,一下子就累了。如果孩子有這些狀況,可以靠少量的運動,慢慢累積肌力與耐力,有足夠的力量,就更有餘裕好好控制身體,進而改善課堂或社交活動參與的情形。
這次介紹的馬賽克拼貼,不僅有「記錄」的功能,完成後就是一個美勞作品,對孩子來說,「運動」就等於「完成創作」的過程,還可以累積成就感,不妨與孩子一起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