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親子互動心理學
聽懂青少年的情緒話

文/柯書林(臨床心理師) 圖/達志影像 (2025/1/14)

 為了協助父母有效學到如何與「慢熟世代」過招,我蒐集在講座中各地父母提出的各種困擾,並將不同「戲碼」歸納成下列三大類型。

 ˙孩子容易為一點事不順心就立顯煩躁,造成親子衝突不斷,想知道解套方法。

 ˙父母努力保持心平氣和與子女對話,但孩子常愛理不理,大人如何表達才能讓孩子也聽聽父母的說法?

 ˙孩子老是拖拖拉拉不乾脆,究竟怎麼跟他溝通,才能協助改善?

 在端詳三大類型時,心念一轉:何不在podcast節目中,邀請年輕孩子來談談「到底在他們心中,大人怎麼回應才能比較聽得入心?」結果,受訪的孩子在錄音前便自我揭露:她爸也看過,還說怎麼三大類型都命中自己女兒!

父母不失控孩子不暴走

 由於前兩個類型都跟「情緒」有關,受訪時孩子一開始就提到:在學校上了一天課,多少有些累,遑論還有班上的人際關係,以及跟老師的應對進退……所以回到家,就想先讓情緒放鬆一下。這時最怕大人在他們一進門,就一直重複「提醒」要先做這弄那的。

 這個孩子還靦腆的說,她自己回家後有時也會碎念或抱怨班上或家裡的事,大人其實只要聽聽就好。現在年輕人想到什麼就說什麼,沒有惡意啦!

 我順著她的話,提到一個重要的觀念:情緒不過是股身心能量!要是家裡有人心情不大好,其實只需一句簡單的「怎麼啦?」或「還好嗎?」就可使其煩躁的言行順勢解放。如果有人情緒真的爆炸,則可先在旁陪伴一兩分鐘,然後表示「我們都再想想,等我把○○事忙完,再一起看看怎麼辦」,接著默默離開房間就好。

 常有父母憂心的問:「這樣會不會養出自以為是的下一代?」我的臨床經驗,是唯有回歸心平氣和的腦子,才有反思言行的空間,道理真的不須急著講。

 當然,我也提點了這個孩子,家人同樣累了一天,他們大腦的情緒也想釋放一下,所以一見到你回家誰都不理就急著衝進房間裡滑手機,自然就會想都沒想,就脫口吼出一堆不中聽的話。

理解無法控制的情緒化

 相對麻煩的,是第二類型「對什麼事情都一副愛理不理」的孩子。通常那副「嘴臉」會讓想努力保持心平氣和的爸媽,最後也看不下去。

 這時這個孩子又妙答:「有時候孩子一臉不爽,其實並不是針對爸媽啦!」她也不知道為什麼會突然怪裡怪氣,反正就是不想理人,也可能是自己心裡有過不去的事吧!但就是不想說。這時越被追問,越會故意不講。

 這讓我忍不住向這孩子比了個「讚」,表示她把青春期青少年內在的混亂與矛盾講得非常傳神。

 至於第三類型:大人如何協助孩子改善拖延?她說她有一回又拖拉時,她爸爸竟然平心靜氣的說:「我知道因為有些事你也沒那麼有興趣啦,那你覺得,我們怎麼做才能幫你改善拖延習慣?」這讓她感覺自己不是孤立無援,會開始想接下來怎麼辦。

 發現了嗎?只要能確定雙方情緒都暫時不在高點,就有機會讓原本對立的雙方,獲得重新談判的契機。

 錄完節目,我對這個孩子輕聲說:「其實你真的很不簡單,把時下年輕人的內心糾結講得這麼清楚。」

 這善良的孩子連忙接口說:「希望這集能幫到大家。」

 還真是一句有力量的話!我也要努力把心理治療中,最核心的助人陪伴歷程書寫下來。希望幫助正陷入相愛相殺關係中的親子,找出放過彼此,進而共好成長的因應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