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成長路醫同行
三習慣 降低食物中毒風險

文/黃瑽寧(馬偕兒童醫院兒童感染科主治醫師) 圖/達志影像 (2024/4/22)

 近期的食物中毒事件著實讓人感到難過,「食物中毒」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在家裡處理食物時,怎麼做才能吃得安心?

認識三類食物中毒

 食物中毒主要分為三大類:細菌感染、病毒感染和毒素攻擊。

 ˙細菌感染:細菌感染是食物中毒最常見的原因,例如沙門氏菌,當它汙染了雞蛋、生肉或生菜等食材,並在烹煮不完全的情況下被人吃下肚,就可能造成集體食物中毒。此外,如果廚房工作人員在處理完生食後,沒有好好洗手或清潔砧板,接著立即處理其他食材,也可能將細菌帶到餐桌,讓人不知不覺吃進去。

 ˙病毒感染:病毒感染同樣令人防不勝防,大家較為熟知的有諾羅病毒和輪狀病毒。舉個例子,假設你到飲料店買飲料,店員剛好感染諾羅病毒,又沒有把手洗乾淨,用沾有病毒的手製作飲料;可想而知,當每一杯飲料都經過了汙染的手,可能讓在這家店消費的民眾,都出現腸胃不適的症狀。

 雖然這類病毒經過煮熟就可以殺死,但生蠔或飲料等無法加熱的食物,一旦被汙染,就很容易引發集體食物中毒事件。

 ˙毒素攻擊:毒素大多由細菌釋放出來,比如說仙人掌桿菌毒素,或是新聞報導的邦克列酸等。就以邦克列酸食物中毒事件為例,一定是某種食材或佐料,不知道在哪一個工作流程被唐菖蒲伯克氏菌汙染,導致這種細菌釋放出邦克列酸毒素,進而造成民眾中毒。雖然大多數毒素只會引發惡心、嘔吐等症狀,但是在某些罕見情況下,還是可能導致多重器官衰竭,產生致命危險。

細菌與毒素的特性

 這次食物中毒事件發生後,許多專家都提醒隔夜菜不要放桌上,就算再加熱也別吃,以避免食物中毒。有網友說:「我吃了一輩子的隔夜便當也沒事。」其實這只是倖存者偏差而已。

 必須要說,一般食物上雖然會存在一點點細菌,但通常毒性不高,或菌種溫和,總之大多數可以被胃酸殺死,所以平常生活中,隔夜食物再食用,是不會中毒的。然而,如果汙染的細菌剛好是會產生孢子的細菌,或會產生毒素的細菌,吃下肚就沒那麼幸運了。

 什麼是孢子呢?孢子就像是細菌的時空膠囊,具有極高的耐熱、耐酸等能力,能夠在惡劣的環境下存活。一旦食材被產生孢子的細菌汙染,即使經過加熱煮熟,孢子仍然存活,等到食物放涼後,細菌就會再度大量滋生,之後再吃下這些食物,復活的細菌依然會致病。

 至於毒素更是危險,一旦細菌大量滋生,釋放毒素在食物中,之後不管是煮熟還是冷凍,基本上都無法去除其「毒性」,症狀就看個人的體質和毒素的濃度:輕則嘔吐腹瀉,重則引起生命危險。

注意食材衛生安全

 總而言之,在居家生活中,我們可以藉由以下三點來保護自己:

 ˙買回來的生食,立刻放進冰箱。

 ˙食物要煮熟,煮熟後儘快吃。

 ˙吃完的食物,不要放在餐桌上冷卻一整晚,儘快放回冰箱,也儘量不要反覆加熱冷卻好幾次。

 至於去餐廳吃的食物,到底有沒有符合我們上述的處理方式,那真的就只能靠衛生機關稽核,也靠每一個食品業者的良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