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心理學學習加分
善用知識 開創新價值

現代人的價值觀非常現實,如果一段影片開頭五秒不好看,會立刻換另一段影片;如果一件事物非常有趣,則你可能持續深陷其中。
重要卻忽略的知識
在教學現場,似乎也變成這樣。以高中生透過申請入學進大學為例子,如果某個系所對某個學科沒有設置要求,考生可能就不會考那個科目,或是不看重那個科目的學習。比方說,現在有很多理工科系不參採國文的分數,想升學念理工科系的高中生,可能就不會多花時間學習國文。
相對的,若系所有額外的要求,考生就會想辦法滿足,像是不少資訊工程學類的系所要求考生要通過大學程式設計先修檢測,想進入這些系所的考生,就會想辦法通過這個檢測。
其實所有知識都有價值,我們不該因為考試不考,就認為那些學習是沒有意義的。就像在語言學習上,如果你只是要求孩子背英文單字,他或許在單字考試上會獲得好成績,但是,孩子對於這個外國語言的理解是陌生的,如果出現了他沒看過的字彙,即使和他曾經學過的有關聯,他可能也無法推測那個字彙的意義。
舉例來說,若孩子只是記住post office是郵局,而沒有理解這個字彙的意思是處理郵務的辦公場所,他可能就不知道office是什麼。看似無用的基礎學習,其實相當重要,而且在每個領域的學習都是如此。
三做法找到新價值
鼓勵孩子從看似無用的學習中找到價值。但為了符合現代人現實的價值觀,我們不可能要求孩子「,學就對了,不要想那麼多」,還強調這樣的學習對他們以後有幫助。那該怎麼辦呢?
我先提出一個取巧的做法,就是把這些基礎的學習也賦予價值,讓孩子為了得到我們另行創造的好處,而願意去學。
如果是在群體學習的情境,很容易,可以用競賽的方式,引導孩子學習基礎知識。
另一個比較好的做法,是引導孩子看見這些基礎學習對未來學習的好處。這可以刻意安排,我鼓勵父母從一些優質的影音素材找靈感。像是我曾經介紹的《佩佩與小貓》就很常介紹基礎的學習,能夠協助孩子解決和數學有關的問題。
不過,如果可以的話,我最推荐第三種做法,就是養成對看似無用之物的耐心。學習音樂或運動,是很適合拿來培養這種耐心的好方法。因為這些學習都不是馬上就會看到效果的,但是若願意花時間練習,且運用了正確的方式,那麼效果是會不斷累積的。
我們的老祖先很看重一個人要琴棋書畫樣樣精通,其實是很有智慧的。因為要把這些事情做好,不能立竿見影,必須反覆練習,才能夠精通。
美國的常春藤名校,很重視學生學科以外的專長,道理也是一樣,就是因為這些事情反映一個人的耐心,也反映他在學習上的韌性。
當孩子最好的後盾
若你希望孩子可以進行這種無用之用的學習,那麼你要給予他們很大的支持。倘若可以,跟著他們一起學習,讓他們比較難找藉口放棄。這還有一個你沒想過的好處,就是大人應該會比孩子學得慢,那麼他們可以透過比較獲得成就感,會更有動力繼續學。
培養孩子對學習看似無用之物的耐心,會是你可以送給他們的珍貴禮物,很值得花點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