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師老爸的英倫教養札記
家務合理分工幸福家庭神隊友

從兩個孩子念幼兒園起,我和妻子就讓他們練習分擔少量家務,逐步培養他們生活能力與責任感。全家旅英後,兩小分擔的家務沒有減少,可能因為他們長高了,精細動作也更靈活,做的事反而變多了。尤其妻子喜歡做甜點,倫敦家裡的廚具和超市裡的材料又比較齊全,在媽媽邀請下,兩小從幫忙打蛋,切蘋果片,慢慢到可以自己一步步把原料烤成餅乾,做出蛋糕。
最近兒子胖丁提問,什麼是「豬隊友、神隊友」,我解釋「豬隊友」原是玩團隊合作電玩的人取笑不大會玩的隊友的詞,後來變成代稱會影響團隊工作的人;神隊友當然就是工作能力很強,能解決團隊問題的人。近幾年,這兩個詞更被用在婚姻關係裡,多半是女方用來描述結婚後,男方對家庭中各類工作的分擔程度是「豬」狗不如,還是出「神」入化,也告訴他為何要培養他們分擔家務的能力。
妻子家務較多
不分世代
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透過嚴謹的抽樣方法,多次舉辦跨世代的大型問卷,研究「家庭動態調查」,結果發現在一九七七│八三及一九八四│九一年次的受訪主樣本中,即使百分之六十的家庭是夫妻均有全職工作,且絕大多數受訪者同意「如果夫妻都工作,應該平均分擔家事」,但實際上不論雙方是否有工作,妻子仍比丈夫負擔更多家務。如果丈夫全職工作,妻子非全職或沒工作,每週妻子均須負擔二十一小時的家務,而先生只須負擔約六小時;但如果角色互換,妻子全職工作,丈夫非全職或沒工作,妻子每週仍須負擔超過十小時,而丈夫只負擔八小時。如果只看時數,那麼平均而言,不分世代,臺灣大部分的爸爸都還滿「豬」的。難怪另有其他研究發現臺灣女性初婚年齡越來越晚,而且婚後對於懷孕生子的意願也總不高,但近二十年來,男性初婚年齡延後的則較有限。
女性收入偏低
東西皆然
晚婚似乎在西方社會也蔚為趨勢。問了身邊已經三十幾歲仍單身的英國同事對婚姻的態度為何,許多人表示,不婚,是覺得經濟基礎還不夠穩固,尤其英國賦稅重,倫敦生活費高,年收入五萬鎊(約新臺幣兩百萬元)左右的同事繳稅後,錢只剩下一半。倫敦轄下醫院 Maudsley Hospital 去年舉辦百周年紀念演講,一位講者特別呼籲調整醫師報酬,否則當代的年輕醫師在倫敦已買不起房。
幾個月前,知名美國醫學會刊《JAMA》有一篇很有趣的研究,發現男醫師的收入普遍比女醫師高;如果走入婚姻,有了孩子,兩者的收入差距將逐步擴大,主要原因就是女醫師會因為結婚生子,工作時間較男醫師明顯下降。
顯然,結婚生子在東西方社會都對女性的職場生涯有較多負面影響。
雖然在刻意養成下,兩小慢慢成為家裡很能幹的「小隊友」,連爺爺奶奶去年來倫敦探望我們的時候,看到他們自動自發做完該做的事,都非常肯定,但是不知道二十年後,女兒荳荳是否還願意步入婚姻,而胖丁又會成為另一半眼中的豬隊友還是神隊友。
看到兩個孩子的成長,感動之餘,我也有許多慚愧。我自認在家務分擔上表現相當平庸,極可能是豬隊友。旅居英倫這幾年,一開始我因為是家中語言能力比較好的,不僅致力自己的學業,也負責所有對外聯繫雜務,但在妻子英語能力提升,我的學業進入緊繃階段後,家務分配便開始失衡(行筆至此,向妻子確認了一下,對曰:「你有很多方面很棒,但是家事上你真的是滿『豬』的。」妻子還說,她看上述中研院的調查電子報時,邊看還要邊深呼吸)。
雖然夫妻在婚姻中的角色不同,很多付出或許無法用家務時數呈現,但結婚十多年來,確實有好幾個階段,我們倆的家事分擔比例過於懸殊。我除了感謝妻子的體諒與付出,恐怕得常常提醒自己:不要把這些階段習以為常。期待度過這些階段後,增加付出,與家人共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