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路醫同行
孩子吞嚥困難可能是心理問題
(2024/1/1)
門診中,一個媽媽向我敘述她女兒最近吞嚥困難的情形:大約四個星期之前,有一次女兒吃泡麵,誤食包裝袋的一個小塑膠片,卡在喉嚨,幸好在全家人一陣手忙腳亂的幫忙下,順利將異物取出。
但自從那天開始,她女兒對「吞嚥」這件事開始莫名的恐懼,整整一個月都吃很少。每次吃飯時間一到,她女兒就愁眉苦臉,桌上香噴噴的牛肉、豬肉、雞肉,每一口都要咀嚼非常久。只要食物稍微大塊一點,最後可能還是會吐出來,或者必須一小口一小口的,慢慢吞下去。
這個媽媽帶女兒去看醫生好幾次,經過檢查評估,並沒有發現任何生理上的毛病。兒科醫師說,如果流質食物都可以吞嚥,甚至看電視轉移注意力的時候,她還能吃零食或小餅乾,應該就不至於是食道受傷,也不會是腦神經異常的毛病。然而一個月下來,孩子已經瘦了兩公斤,媽媽煩惱極了!該如何是好呢?
複雜心理因素造成
醫生碰到類似這個女孩的吞嚥困難病例,第一項任務是要排除生理上的問題,比如說口腔潰瘍或食道刮傷等,源自於「疼痛」因而不敢吞嚥的疾病。排除生理問題後,就可能是吞嚥恐懼症(Phagophobia)。這種無法控制的吞嚥恐懼,通常來自各種複雜的心理因素,比如說:
‧對食物的恐懼:曾經因為吃某樣食物而嘔吐或腹瀉,或者擔心食物受汙染,放進嘴裡也吞不下。
‧進食的負面經驗:就像上述這個女孩,曾有過與進食相關的負面經驗;或是醫療行為上的不良回憶,比如曾做過氣管切開術等。
‧合併其他恐懼與焦慮:吞嚥恐懼症也可能在沒有任何觸發因素的情況下發生,焦慮症發生的同時,也開始無法順利吞嚥。
轉移注意減輕焦慮
受吞嚥恐懼症困擾的孩子最不缺的,就是父母的愁眉苦臉。看到孩子的狀況,家人肯定憂心忡忡,但是責罵、處罰、碎念,都只會讓情形雪上加霜,導致孩子的心理壓力更大。
其實在心情放鬆,注意力被轉移的時刻,孩子可以不知不覺的吃一些甜食零嘴,更加證明只要繞過大腦卡住的那條路徑,吞嚥功能是可以正常運作的。
因此,可以讓孩子在正餐以外的時間,不坐在餐桌上,藉由其他活動轉移注意力,順便吃些相對健康的手抓食物。解決方法包括:
‧尋找轉移注意力的方法:比如說看電視,聽音樂,玩桌遊等。
‧小口進食:小口食物或小口液體,比大分量食物更容易吞嚥。
‧選擇軟一點的食物,並勤勞咀嚼:偏軟食物對喉嚨刺激少,比較容易吞嚥。
‧邊吃飯邊喝液體:每吃一口食物,喝一口液體,可以使吞嚥過程更加順暢。
‧尋求醫療幫助:如果情形越演越烈,可以帶孩子去找兒童心智科醫師尋求幫助。除了抗焦慮藥物以外,心理師也會搭配認知行為治療(CBT),或者藉由眼球運動、手指敲擊(EMDR),轉移吞嚥時的大腦路徑。
耐心有利緩解症狀
故事中那個媽媽聽了我的建議,全家人放輕鬆,不強迫孩子吃飯,吃多少算多少,後來孩子的恐懼感漸漸消失了。那個媽媽告訴我,這孩子的個性本來就是比較容易煩惱。
生活中如果能多花點時間,耐心解釋各種小困擾,不僅親子關係變得更好,也越來越少發生恐懼的情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