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數位家庭必修課
掌握節奏 親子與數位開心共舞

文/趙瑜婷 圖片提供/國語日報副刊組 (2023/6/30)

 「我該怎麼叫孩子放下手機?提醒他遊戲結束時間到了,也不理我!」

 越來越多學生手機不離手,這讓父母很焦慮。專家指出,這源自不同的世代本質:在「電子時代」成長的父母,電視節目播完(通常不超過一小時)可以關掉電視機,等下一次節目播映時間到了再打開電視收看,但生於「數位時代」的孩子習慣盯著螢幕,電玩也很難說停就停,因此沒有「停止」的概念,也無法等待,失去「靜下來」的能力。

 國語日報社日前邀請數位教養專家劉容襄、美國雲端公司專案經理孫亦玟和薇閣中學學生謝沁展開世代對話微論壇,以「讓孩子與數位科技共舞‧當3C科技迎向AI時的挑戰與憂心」為題,分享經驗和策略。劉容襄認為,因數位科技產生的摩擦和問題,親子須以更多同理和參與來化解,電子時代的父母要努力和數位時代的孩子「說同樣的話」。

與談人兼主持人劉容襄(左起),與談人孫亦玟和謝沁。

數位時代 
更重真心交流

 3C科技為社交能力發展提供新管道,新冠疫情更加速其使用。謝沁說,疫情期間無法和同學見面,覺得孤單;想同學時會用 LINE 傳訊息,或開視訊聊天。孫亦玟說新冠肺炎大流行時,她當時四歲的孩子第一次接觸線上課程,但很快能和螢幕上許多小小人臉「連結」並融入對話,「以前人們覺得面對面才是交流,但3C科技豐富溝通,現代趨勢是兩種都好,根據身處狀況和個人喜好選擇。」

 不過,網路上各種遊戲或交友軟體的帳號登入連結,與虛擬夥伴的交流界線,都隱藏資安問題。謝沁說,同學會交換手機App的帳號和密碼,用來證明友情,「代表我們之間沒有祕密!」劉容襄說,這就像小時候和好友交換日記,但有天吵架就會說出祕密,只不過網路的傳播速度更快,範圍更廣,父母從孩子小的時候就要讓他有「風險意識」。

 「他留這樣的訊息該怎麼回?算了,先給個貼圖,等等再說。」劉容襄指出,外國學者觀察到:比起面對面或電話溝通,年輕人更愛用社交軟體交流。表面看來是在意這段友情,所以想花時間思考怎麼回覆,實際上是他們無法即時表達情緒和反應,失去真實的情感流露,「3C科技無法取代面對面交流,應是協助我們回到真實情境,像藉由視訊理解世界,同理他人。」

翻轉教學 
引發求知熱情

 數位科技更是引發學習動機的利器。謝沁說,老師鼓勵同學用 PaGamO 線上遊戲學習平臺,還規定大家玩到第幾關,以截圖證明,「喜歡這種評量方式」。孫亦玟觀察,數位科技能翻轉傳統的教學和作業模式,例如教師可錄影讓學生反覆觀看,學生作文不一定用寫的,也可拿手機自拍「用說的」呈現,豐富孩子的多樣技能。

 「不要為數位化而數位化!」劉容襄說,數位科技的重點是使用者,像AI改作文能精準給分,但只有老師才知道寫這篇作文的學生從七十分進步到八十分,並給予鼓勵,「使用數位科技,更重要是釐清孩子處在發展中的哪個區塊,評估他的能力和需求,再加以引導。」

國語日報社以數位攝影棚,舉辦線上直播座談。

善用科技 
製造溫馨回憶

 「數位科技沒那麼可怕!」謝沁建議父母叫孩子用科技工具規畫家庭旅遊,實際走一趟後,把經歷做成影音回憶。孫亦玟發現她七歲孩子有點沉迷打遊戲,於是「跟他一起玩」,親子間就有共同的新話題和樂趣,互動更好,「面對3C浪潮,其實可用更正向積極的態度,融入孩子的成長過程。」

 「真實體驗仍是不可或缺的!」劉容襄說,孩子如果長久處在網路世界,就算獲得大量資訊,也很難累積成知識,尤其他們學的只是「聽說」,缺乏「實作」,就無法和腦神經連結,只能躲在螢幕後「想像」世界。

 當一天結束,孩子仍靜不下心,無法入睡,劉容襄建議父母讓孩子睡前兩小時遠離手機或電腦螢幕,使他進入夢鄉前看到的是父母的臉。親情和愛能穿透虛擬世界,撫慰孩子的內心,他因此又能迎接嶄新一天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