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養科學觀
機制不同 雙語學習挑戰大

最近政府要成立「雙語國家發展中心」,以推動大家本來就存疑的雙語教育政策。不過,因為可能會排擠已經不足的教育經費,所以引起第一線教師反彈,短短幾天就有七千人連署反對。
研究發現,語言的習得須有即時的回饋,而且必須「互動」,才會有效。孩子聽到一個語音時,他大腦運動皮質區掌管發聲的口形、舌頭、嘴脣等部位會大大活化起來,模仿他耳朵聽到的音。因此,學習語言最重要的是環境,因為環境提供孩子操控發音器官的練習機會,但是目前缺乏的正是浸淫語言的環境條件。
研究又發現:第二語言的學習是建構在第一語言上,兩者的學習機制是不同的,前者為內隱的學習,機制為模仿,不要人教,大腦中的鏡像神經元只要接觸了,就會自動模仿;後者是外顯的學習,它的機制與我們學物理化學一樣,必須由人教導和努力學習。
如果第一語言越精熟,語言感知(Lingustic Sense)越好,學習第二語言越容易。所以,我們必須先打好孩子的母語基礎,建立好他的語言感知。
同時學多語
貪多嚼不爛
語言的學習包括聽說讀寫。如果只是學聽和說,其實不難,很多小孩子到了外國,不到一週,就能跟幼兒園裡的其他小朋友溝通了。但是若要學好第二語言,必須大量閱讀該語言的書,才能把這種語言的文法架構和詞彙的正確用法內化到腦海中且運用自如,這需要時間和老師的教導。
現在小學生每天上課的時數有限,若要求他們同時學習國語、本土語和英語,必定會大大壓縮他們學習每一種語言的時間和深度,造成「貪多嚼不爛」。臺灣大學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廖咸浩院長擔心的「雙語皆陋」是有道理的。
臺灣現有好幾所大學推出全英語教學,包括國文課在內,而且以加薪鼓勵老師用英語上課,學生用英文寫報告則加分。有老師抱怨批改學生的英文報告非常辛苦,因為得先把英文翻譯成中文,才知道學生要講什麼。或許有人以為用英文字寫出來的東西就叫英文,忘記了看不懂的時候,它什麼文都不是。
最近網路流傳一個外國人學中文的困惑:他不明白為什麼「差點摔倒和差點沒摔倒,是同一個意思;這沒啥用和這有啥用,是同一個意思;沙子跑進眼睛和眼睛跑進沙子,是同一個意思;大勝敵軍和大敗敵軍,是同一個意思」,也就是說,明明是反義字,但是句子的意思卻是一樣,這就是中文美妙的地方。
環境未成熟
師生恐受苦
我很慶幸我的母語是中文,使我每天都能享受閱讀中文的樂趣。
《聊齋志異》的作者蒲松齡有一次碰到勢利眼的縣官,縣官出了個對子「鼠無大小皆稱老」,嘲笑他沒有功名,是個鼠輩;蒲松齡毫不猶豫的對「龜有雌雄總稱烏」,因為這個縣官姓烏。其實中文多一個字,例如:老婆│老婆婆;少一個字,例如:地理老師│地理師,意義就不同,有中文的底子才能享受古人的智慧。
現在有研究證明大腦管記憶的海馬迴神經細胞可以再生。人是終身學習的,孩子有一生的時光去學習,不必趕在一時,以免因雙語條件未成熟而造成師生的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