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路醫同行
人類間質肺炎 熟悉又陌生的病

今年春夏之際,社區感冒常見的因子不是黴漿菌,也不是新冠病毒,而是人類間質肺炎病毒(hMPV)。如果家中孩子不時咳嗽,又高燒不退,到診所快篩流感、腺病毒、新冠病毒皆呈陰性,那很可能就是感染了平均每年流行一次的人類間質肺炎病毒。
請放心,這病毒名字很嚇人,但它的症狀類似呼吸道融合病毒,以咳嗽和發燒為主要症狀,不常引起嚴重的肺炎。發燒天數因人而異,有些孩子會長達五天到一週,但大孩子感染過,通常發燒兩三天就退燒了,症狀較輕微。
有呼吸道過敏體質的孩子感染人類間質肺炎病毒,比較容易誘發過敏咳嗽,甚至讓氣喘發作,因此必須保持氣管健康與穩定,才不會變成要住院治療氣喘。至於如何使過敏氣管保持穩定,可參考《從現在開始,帶孩子遠離過敏》一書。
你可能有疑問:為什麼每一年都會小流行的病毒,以前從沒聽過呢?那是因為這病毒之前沒有快篩試劑,甚至大醫院也很難培養出來,造成過去許多孩子氣喘發作或住院掛氧氣帳,卻找不出病因,其實就是人類間質肺炎病毒作怪。幸好,今年市面上已有此病毒的快篩試劑,大醫院也提供自費PCR,這隻病毒因此現蹤,無法躲藏。
人類間質肺炎病毒不像新冠病毒,它不是新品種,存在人類世界應該超過五十年了,只是因為難以培養,直到二○○一年才終於被發現。
人類間質肺炎病毒是「病毒」,因此,除非併發中耳炎等細菌感染,否則不必使用抗生素治療。有些媒體介紹新病毒時,喜歡以「小孩殺手」、「恐怖肺炎」等標題來博取注意,大家不要被嚇到了。這隻病毒每年流行,人人遲早會得,躲也躲不掉;保持平常心,健康飲食,正常作息,認真把過敏體質控制穩定,感染後的症狀才不至於太嚴重。
瑽寧醫師說故事
我在一場病毒學的演講場合聽到發現人類間質肺炎病毒的過程,還挺有趣的:
那是一個平凡的冬天,兒科病房再次住進許多急性細支氣管炎的嬰兒,他們發燒、咳嗽、喘鳴,一週左右康復出院,有些寶寶會併發中耳炎,必須用抗生素治療。
這些病人的症狀明明像極了呼吸道融合病毒感染,但不管用什麼方法,總是篩檢不出來,兒科醫師於是將矛頭指向檢驗科。一天,一位醫師向負責病毒實驗室的van den Hoogen博士抱怨,認為實驗室竟連基本的呼吸道融合病毒也檢驗不出來,是品管有問題,該好好整頓。
van den Hoogen博士沒有反駁,但心裡很不服氣,回到實驗室後立即翻箱倒櫃,將快篩陰性、病毒培養陰性,以及沒找出原因的兒童呼吸道檢體通通找出來,放在電子顯微鏡下檢查。她的想法是:如果在電子顯微鏡下能看到病毒,卻檢查不出來,那肯定是實驗室出錯了。
van den Hoogen博士仔細查看,果然在電子顯微鏡下找到病毒的顆粒,但和預期的不同,這病毒的外觀一點也不像呼吸道融合病毒。曾經研究動物病毒形態的她,辨認出這病毒竟然和動物界的間質肺炎病毒(MPV)十分相似。
van den Hoogen博士立刻藉由PCR的方式,拼湊出這病毒的序列,證明它是從來沒被發表過的病毒,並將它命名為「人類」間質肺炎病毒(hMPV)。
這則故事讓我很有感觸。原來會成功的人不會浪費時間反駁別人的質疑,而是努力反求諸己,找出問題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