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善用心理學學習加分
孩子不是不好學 是目標不明確

文/黃揚名(輔仁大學心理系副教授) 圖/達志影像 (2023/5/9)

 最近看了一齣關於日本小學補習班的日劇《二月的勝者》。劇裡的補習班分校長有一句名言:「金榜題名的條件,是父親的財力和母親的瘋勁。」大家或許覺得荒謬,但仔細想想,好像真的是這樣。不過,這齣戲鋪陳劇情的方式其實沒那麼冷血,而會看到各種讓孩子燃起學習熱情的做法。

做法一  投其所好

 劇中一個小男孩,成績不大好且學習狀況不佳,本來他爸媽打算放棄,不讓他繼續去升學補習班了,但補習班老師發現小男孩對火車的喜愛,於是不僅把解題方式轉化為和火車有關係的,還特地介紹幾所有鐵道社團的中學,鼓勵小男孩努力念書,以便就讀這些有鐵道社團的學校。

 在臺灣,沒有那麼多中學是必須通過考試才有資格就讀的;就算有,多半也以升學為導向,很難有什麼特色,能讓孩子想拚命念書考進去。但是,善用孩子的喜好引導學習,絕對是可以套用的,只是要多花一些巧思。

做法二  建立自信

 很多時候,孩子可能經歷一些挫敗,因而變得沒有自信,或是因為他在班上成績排名不怎麼好,就否定了自己的能力,殊不知他在群體中其實也算得上佼佼者。當然,孩子也可能因父母或老師超高標的管教方式,變得對自己沒有信心。

 劇中的老師,為了提升學生的自信,故意把考卷拆成一半,只讓他們寫其中一半。結果,學生的分數不比寫整張考卷差,每個人都因此更有自信,還會想著:我只寫半張就有這麼好的分數,如果整張寫完,一定會有更好的表現。

 孩子缺乏自信的時候,各種建立自信的方式都是很好的,但這應該只是「過渡」,否則反而會讓孩子缺乏現實感,而這對他們來說不好。

做法三  打造舞臺

 程度比較好的孩子,需要的不是提升自信,而是要讓他們覺得知識就是自己的能量,是可以拿來比較,甚至炫耀的。像這種情況,我們該給他們一些機會表現,比方說讓他當小老師,幫老師協助需要幫忙的同學。

 劇中有個很認真的女孩,因為在學校經常搶答問題,老師變得刻意冷落她,讓她很受挫。她對自己的要求高,一度覺得她的補習班競爭力不夠,想轉到更有競爭力的補習班。但這麼做的結果仍讓她沮喪,因為第二間補習班學習競爭太激烈,她依舊沒有可以展現實力的舞臺。

做法四  勾勒願景

 很多時候,孩子會對未來感到迷茫,不知道自己好好念書,然後會如何。如果我們許給他們的願景不是他們有感的,那其實一點用處也沒有。

 劇中有兩個女孩,因為嚮往某間中學自由的學風,還有好看的制服,所以決定好好念書,進入那所學校。

 因為「制服」,所以要念那所學校,在大人眼中或許有點好笑,但我想人之所以對事物執著,可能有時候是因為這種看起來微不足道的細節,所以,我們真的沒有立場調侃孩子。只要那件事情可以驅使他們去做些正經事,那有何妨呢?

 這齣日劇的背景設定和臺灣現況不大一樣,但當中提到關於學習的糾結,我覺得沒太大的文化差異。對現在這個世代的孩子來說,他們有其他好玩又有趣的事情可以做。如果你希望他們把時間花在念書上,真的該好好從他們的角度思考,幫他們樹立有感的目標,他們就可以朝目標大步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