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孩子上山 找幸福
從家山出發 親子故事新篇章

晨晨的小手緊抓著樹根,小腳踩在黃土山徑上,「嘿!」奮力的一叫,跨上這個和她胸口齊高的坎。
在微風習習的午後,已經好一陣子沒其他山友和我們擦肩而過,彷彿這座山只有我們一家人。走在腰繞(繞著山腰)的山徑上,晨晨一邊嘗試用她的方式度過地形,一邊用稚嫩的聲音向我和妻子說明她選擇的踩點。
「我的策略,是先走到右邊那一顆大石頭,再踩著樹根,往那邊(左側)走,就能通過了!」
不知什麼時候,晨晨會使用「策略」這個詞了。
「你試試看吧!但要先確定樹根不滑才能踩呵。」晨媽提醒晨晨。
登山嬰兒背架,開啟親子登山之路。
「右腳先踩這裡,然後移過來,再……」晨晨邊念她的策略,邊踩上她屬意的樹根。
「哇!你們怎麼會從這裡上來?還有小朋友!」觀景臺上的遊客驚奇的問。
「我們從北橫古道走上來的。下面岔路多,要準備充足才能走呵!」我一邊解釋,一邊扶著晨晨跨過登頂前的最後一塊石頭。
這裡是觀音山頂,是我們家最熟悉的山。晨晨還沒出生,我和晨媽還過著兩人世界時,聽說這裡的無敵美景,就氣喘吁吁的跟著遊客走硬漢嶺步道上來過。
晨晨兩歲時,已經能自己登上觀音山頂。
晨晨剛滿九個月時,我們夫妻決定走不一樣的教養路:遠離都市喧囂,與孩子一起探索野外,認識臺灣的山林和土地。但該從哪座山開始呢?
「觀音山吧!其他的我們也爬不上去。」我提議。
就這樣,其他孩子在公園溜滑梯盪秋千,我們則把觀音山當遊樂場。晨晨還不會走路時,我背著她走硬漢嶺步道,一邊大口喘氣,一邊把手向後伸,逗她玩,也收集一路上遊客的讚美。
「我要下去!我要下去自己走!」晨晨在背架上邊拍我的肩膀邊喊。
晨晨兩歲生日這天,她第一次全靠自己的能力登頂,在山頂開心跑跳的身影,至今令人感動難忘;滿三歲後,我們探索轉進別座山的可能:在北橫古道亂繞,挑戰走不同路徑登頂;也曾從「小北插」上鷹仔尖,再經占山連峰登頂……
晨晨的能力越強,我們的行程也越難,從郊山、中級山到百岳,或從原本一天行程,到七天的縱走路線,看過無數壯麗景色,也見過深山裡各樣奇幻場景,但我們依然不忘家旁邊的那座「家山」,週末突然想上山走走,朝觀音山前進就對了!
來自山的呼喚
由於家山,登頂不再是爬山的唯一目的。一家人在這裡同賞四季風情,一起挑戰山中串聯起來的各種路線。一家人穿梭在家山裡,回憶發生過的事,開懷的講學校發生的趣事;山徑邊曾經的哭泣,甚至是爭吵,都因一次次探索而被喚起。有了家山作為親子的堅實後盾,我們有更多勇氣走入另一座山林,探索未知;孩子在此發芽的自信,也將在其他未知的領域中成長茁壯。
一本好書總令人一讀再讀,一座離家近的好山也值得一爬再爬。想親近山,不用千里跋涉,不必名山大川,只要用心留意,在臺灣這座島嶼上,在我們每個人的家的不遠處,就有一座山。穿上運動鞋,帶足飲水,為路線做功課,簡簡單單就可以輕鬆出發。走在山徑上,談談平日忙碌生活中總來不及好好開解的親子間小矛盾,在自然風光圍繞下放鬆心情,大人小孩都更容易卸下防衛的盔甲,享受和最親愛的家人深度互動與相互依偎的甜蜜。
沒登頂也無妨,走得開心最重要。只要願意,任何一座山都可以成為充滿回憶的家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