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成長路醫同行
腸病毒蠢蠢欲動 勤洗手保健康

文/黃瑽寧(馬偕兒童醫院兒童感染科主治醫師) 圖/達志影像 (2023/4/17)

 聽到「腸病毒」,很多人直觀的以為染上這種疾病的人會腹痛拉肚子,其實並非如此。腸病毒的「腸」字,僅代表致病的病毒屬於糞口傳染,病毒藉由不乾淨的手,從嘴進入肚子,然後順著血液跑到身體各地方搗蛋。簡單的說,腸病毒在人的肚子裡不作怪,不會產生腹瀉、肚子痛、嘔吐等症狀,大家千萬別誤會。

種類多恐反覆感染

 腸病毒是個大家族,總共七十多種型別,但不是每一種都很凶猛,甚至大部分腸病毒其實很溫和,症狀不明顯。但也因為種類繁多,得過腸病毒的人不會終身免疫,每年都可能感染其他型別的腸病毒,甚至一年得兩次也不無可能。

 輕微的腸病毒感染通常無症狀,或造成微微發燒一兩天,身上長一些不痛不癢的皮疹,只有少數進展到比較嚴重的感染,其症狀就是常聽到的疹性咽峽炎,以及手足口症。

 疱疹性咽峽炎發作時,病人會發燒,喉嚨痛,張開嘴可在咽峽處看見一粒一粒的小水泡,或者水泡破掉的小潰瘍。

 至於手足口症,除了上述的咽峽水泡潰瘍以外,還可以在孩子的手掌和腳掌發現一粒一粒紅色的丘疹。手、腳、嘴,都長水泡,因此稱它為手足口症。

 雖然疱疹性咽峽炎和手足口症令人難受,但患這兩種病的人都能自己痊癒,病程中喝冰牛奶,吃滑順的食物,別脫水,幾天後就恢復成一尾活龍,通常沒有致命或重症的危險。

 令嬰幼兒父母擔心害怕的腸病毒,其實是一種特殊的型別,叫做腸病毒七十一型。

僅71型會變成重症

 在眾多腸病毒型別中,有一種惡名昭彰的腸病毒,不只引起疱疹性咽峽炎或手足口症,它還進一步侵犯人的腦幹,讓病童昏迷甚至死亡,它就是「腸病毒七十一型」。幸好,並非所有感染者都會進展成為重症,其重症率僅約萬分之九,死亡率為十萬分之六,大部分病人是輕症過關。

 但是門診醫師診察手足口症病童時,無法根據症狀分辨孩子感染的型別,也無法預測哪些孩子會走向重症。大醫院雖可抽血檢驗腸病毒七十一型,但準確度並非百分之百,就算結果為陽性反應,也不可能把所有病童都收住院觀察。

有重症前兆即送醫

 因此,兒科醫師會囑咐病童親屬,必須學習分辨腸病毒重症的跡象,只要發生一項,就要立即就醫:

‧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

‧肌躍型抽搐。

‧持續嘔吐。

‧心跳加快或呼吸急促。

 四大重症前兆中的「肌躍型抽搐」,較無法望文生義,但肌躍型抽搐其實就是人快睡著時手腳抖動的那個動作。孩子睡著前,如果肌躍型抽搐一兩下就安穩的睡眠,那很正常,不必緊張;如果孩子合併腸病毒症狀,加上短時間內肌躍型抽搐超過七八次,無法入睡卻意識不清,就是腦幹受損的跡象,必須立即送急診。

 臺灣的腸病毒七十一型疫苗已經完成第三期臨床試驗,今年應能上市。未來,孩子完整接種疫苗後,父母就不必擔心腸病毒七十一型重症了。但提醒嬰幼兒父母,腸病毒七十一型疫苗只能預防這一型別的腸病毒,接種疫苗後,還是會感染其他型別的腸病毒。換句話說,這種疫苗可「預防腸病毒重症」,無法預防疱疹性咽峽炎和手足口症等疾病。

 即使有疫苗,預防腸病毒大流行仍須練好基本功:用肥皂洗手,遵循「溼搓沖捧擦」與「內外夾弓大立腕」這些洗手步驟,做好標準的防治措施。至於環境清潔,可使用稀釋含氯漂白水消毒,單純酒精對腸病毒是沒有效的。在《黃瑽寧醫師感染輕百科》中提到許多病毒、細菌與疫苗的基本常識,有興趣的讀者請參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