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新焦點
指導孩子學習 借鑑聊天機器人

最近,人工智慧議題十分熱門,從繪圖的原創性爭議,到驚訝聊天機器人幾乎可以像真人一般用文字溝通,甚至通過頗有難度的測驗。從前科幻小說家的想像,和我們的日常生活越來越相似。
這樣的劇變,樂觀的人可能覺得能夠親身感受乘著新時代浪潮前進的暢快,實在是與有榮焉;悲觀一點的人也許認為這將是一場文明浩劫,畢竟人工智慧無法替代人類的洞察力和人情味──想像一下:如果整份報紙的文字都由人工智慧產出,那麼即使字字珠璣,也會變得一文不值吧。
這些悲觀想法潛藏的,是自己兢兢業業的努力成果,是否將瞬間被人工智慧取代的恐懼。套用在醫療場合,如果患者進入智慧系統輸入自己的症狀後,旋即得到最好的治療建議,那麼醫生似乎就沒有立足之地了。所幸,目前人工智慧掌握的知識,還沒辦法包括醫生經年累月的臨床經驗,所以我可能暫時不必擔心失業。
新技術可提高競爭力
網路流傳一句話,說人工智慧不會取代醫生,但是懂人工智慧的醫生會取代那些不懂的。這句話的受詞──醫生,應該可以替換成各種需要動腦的職業,也包括每天勤奮苦讀的學生。
孩子學習人工智慧,不代表每個人都須精通各種編程,更並非誘使他們依賴人工智慧的自動生成系統,完成必須自己努力完成的作業。人工智慧的開發,其實參考了許多人類的學習方法,我們不妨倒過來,向它學習增長智慧的法門。
多方涉獵不當書呆子
舉最近火紅的聊天機器人來說,其開發的過程,恰好可以當成學習範例,供學子參考。
聊天機器人獲取知識的第一步,就是蒐集網路上大量的資料,當成知識的基底。我們人在學習的開始,不管是什麼類別的書籍和活動,都應該廣泛接觸。如果只念教科書上的內容,難免會造成「過度擬合」的不良後果。
過度擬合是機器學習的術語,意指機器十分嫻熟它的學習資料,學習範圍裡的問題都能完美的回答,被問到學習範圍外的問題,它卻執著於已經學會的東西,導致判斷能力大幅下降。
我們學習時,如果只求專精教科書裡的內容,忽略了將知識運用於日常生活,很可能會流於紙上談兵,變成書呆子。
聊天機器人增進智能的第二步,是所謂的「監督式學習」,也就是透過人類的協助,了解這龐大的資訊是否正確。
不管網路或真實世界,都充斥真真假假的訊息,這時候就要請老師協助,幫忙辨別哪些是正確的知識,哪些只是道聽塗說。
循循善誘以免入歧途
身為父母師長,還是得在孩子吸收知識的過程,解釋其中的道理,否則可能像古早的語音對答系統,在學習過程中吸收太多不雅的詞彙或偏激的思想,不明就裡,而造成不可挽回的後果。
機器人訓練的最後一步,使用了「增強式學習」的技術。隨著孩子逐漸長大,有時候他們學習的新事物,大人也不懂。增強式學習的概念,在於雖然對孩子的學習內容不大了解,但是透過自己的人生經驗,仍然可以幫忙評斷孩子的作法到底好還是不好。透過這種學習模式,可以避免「一問一答」式的填鴨教育,讓學生有充分發揮與試誤學習的空間。
人工智慧進展快速,雖然會引起擔心,但是最大的恐懼源自於無知。試圖了解,接受新知,才能在變化萬千的文明世界中昂首闊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