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路醫同行
垃圾食物危害+1 成癮難戒斷
圖/達志影像 (2023/4/3)

最近看到兩篇文獻,探討嗜吃甜食和垃圾食物究竟算不算「成癮行為」。
其中一篇文章,來自美國密西根大學的心理學家Ashley Gearhardt教授,她將菸草成癮的定義,對照嗜吃甜食和零食而無法自拔的行為模式,證明喜歡這兩種東西的人其實有一模一樣的成癮症狀。
以「菸草成癮」為例,抽菸的人會感覺有一種不可抗拒的力量,驅使他去找菸來抽(compulsive use),抽菸時覺得平靜快樂(psychoactive effect),食用劑量會隨時間漸漸加大(reinforcing),最後導致欲罷不能。
Gearhardt教授用相同的標準,評估嗜吃垃圾食物的受試者,發現他們也同樣符合上述的模式,而且戒斷十分困難,常常停吃一段時間後又故態復萌。
根據密西根大學統計,近八分之一的五十歲到八十歲美國人,對高精製糖的垃圾食物成癮,其中女性的比率高於男性。雖然大腦內發生的機轉還不清楚,或許和多巴胺的分泌有關,但這些症狀確實存在一些人的生活中。
戒斷治療效果顯著
既然成癮是個問題,理論上就可以藉由戒斷課程來治療。由於醫療院所提供的成癮治療大多針對菸、酒、毒品,並沒有針對嗜吃甜食或垃圾食物設計的療程,於是英國心理學家Jen Unwin設計出一項為期三個月的戒斷課程,藉由低碳飲食,加上心理治療介入,成功降低參與者對垃圾食物的心理和生理依賴。
在低碳飲食的規範下,糖果、餅乾、洋芋片等高糖又高油脂食物不再出現,大腦也就漸漸適應了沒有垃圾食物的世界。
Unwin博士認為,如果沒有明確定義何為垃圾食物成癮,那些深陷垃圾食物的人就不知道自己的行為正讓他們成癮,當然也就不會尋求幫助。而藉由他的團體治療,這群甜食成癮者能正視自己的困境,在團體中分享彼此的經驗,互相鼓勵,以達成共同目標。治療結束後,這些參加者不只體重得到控制,很重要的是情緒也變得更穩定,身心都變得更健康了。
獎勵孩子有好方法
看完成年人的垃圾食物成癮問題,我們也思考一下,如果把甜食與垃圾食物定義為「可能成癮」的物質,那麼比照菸草、酒精的處理原則,似乎完全不應該出現在兒童的世界中。當然,我知道這樣的比喻有點極端,但仔細想想垃圾食物長期給人帶來的健康危害,並不僅是肥胖與蛀牙而已,還包括過敏疾病,以及成年後的心血管疾病、代謝性疾病等,因此這樣比喻或許並非危言聳聽。
一定要用垃圾食物來獎勵孩子,或者讓他填補空虛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在我的臨床經驗中,要甜食成癮的孩子不吃垃圾食物,簡直比登天還難,他們才走出診間兩三步,就已經向父母要糖果甜食,以安撫自己剛才看醫生時的緊張情緒。
要獎勵孩子,其實不難,幾張色彩鮮豔的貼紙就能讓他們心滿意足。貼紙用完了?一個擁抱和幾句稱讚也能讓他們露出燦爛笑容。除此之外,飯後的遊戲或共讀時光,肯定能轉移他們「非得用糖果來結尾」的零食欲,不見得非要用甜食來督促他們吃正餐。
當然,有時候大人自己也無法控制對垃圾食物與精製糖的癮頭,也就很難建立健康的飲食環境。那麼就從自己做起吧!參加一些低碳健康飲食的團體,藉由群體支持的力量,讓我們一起拉開身心健康的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