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掌握策略親子悅讀
看漫畫版 練習讀圖像訊息

文/陳欣希(臺灣讀寫教學研究學會創會理事長) (2023/4/1)

 給孩子《國語日報》,他們就直接翻開漫畫版,還須鼓勵他們讀漫畫?還要我們和孩子共讀?

 這是大多數父母聽到「也要鼓勵小孩讀漫畫」時的反應,當然……還伴隨著一臉的不可置信。

 我沒開玩笑。漫畫也是重要的閱讀素材!擔心小孩只讀漫畫的人,可能沒完全理解漫畫的價值。以下是小小的體驗。

 看到A、B、C三個版本,我們各接收到什麼訊息?不妨也猜猜:作者在什麼情況下會安排A,什麼情況下是B,什麼情況下是C?

 有趣吧?同樣一句話,而且版本B和版本C不過比版本A多了框框,但讀者對文字的理解就大大不同了。

 我接收到的訊息如下:

 版本A就是「一個問題」。這是作者常用來吸引讀者注意的寫作技巧,稱為「設問法」。而設問法有三種:

‧提問:即作者提出問題,緊接著說明答案。

‧激問:看似沒有答案,其實答案就在問題的反面。

‧懸問:作者提出問題,不給答案,目的是引導讀者思考。

 以前面的例子說明,版本A較可能是「提問」或「懸問」。如果是「激問」,問題會是「您能完全禁止小孩讀漫畫嗎?」答案就是「不能」。

 相對於有較多可能的版本A,版本B和版本C具體多了。從框框可知,它可能想強調「某人說出口的話」或「某人腦中想的事」,但無論哪一種,可以肯定的是──C處於「驚嚇」狀態,因為那個框是「爆炸框」。

 讀到這裡,請回想一下:您看漫畫時,曾留意「對話框的形狀,反映說話者的情緒」嗎?

 回到本文一開始提到的,擔心小孩只讀漫畫的人,可能未能完全理解漫畫的價值。因為漫畫由「一堆格子」組成,每個格子多是「圖多文少」,文字又常以對話呈現,乍看之下會以為「很容易理解」,其實不然。對某些人來說,漫畫呈現的訊息豐富,卻太片斷,令人眼花撩亂。不過,優秀的作者一定會思考:該讓讀者知道什麼,感受什麼?要安排哪些訊息,怎麼呈現才能達到目標?簡單的說,任何細微的變化都有意義,而且不僅「對話框」的形狀有意義,「格子」也是門學問,不只是為了方便讀者閱讀而已呵!

 既然漫畫有其價值,那與孩子共讀時應該怎麼做呢?一樣,視情況而定!

情況一:孩子和我們都不擅長讀漫畫,就「一起研究」。

情況二:孩子不大會讀漫畫,但我們會,就「教孩子讀漫畫的小訣竅」!

情況三:小孩很會讀漫畫,不管我們會不會,多多「請教小孩」。

 前兩種情況的家庭,可從《國語日報》漫畫版著手。這版的漫畫少數是「一整版只有一則漫畫」,多數是「一整版裡有兩三則漫畫」。漫畫內容兼具笑點和知識。

 為了讓我們和小孩都有成就感,可先選擇「短」漫畫。例如今年3月7日(二)第5版漫畫〈宅企鵝碎碎念〉。至於閱讀的小訣竅,有:讀標題、知角色、為格子標上號碼(如左上圖示)。確認閱讀先後順序以後,讀內容。最後,彼此分享覺得好笑的地方(可能是某一格,或某個人物的表情,也可能是說話框的形狀)。

 如果是情況三的家庭,請教小孩就可。例如:〈宅企鵝碎碎念〉的第二格是什麼意思?這則漫畫的說話框有三種形狀,有特別的意義嗎?……切記切記,大人的態度是「向小孩請教」,而不是「測試小孩是否真的理解」。

 之後呢?就鼓勵孩子挑戰閱讀《中學生報》第8版第9版的「知識漫畫」。

 相信你現在對「讓小孩讀漫畫?」這個問題有自己的答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