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數位時代家人新關係
笑看孩子上網 串起共學風

文/劉容襄(臺師大人類發展與家庭學博士、兼任助理教授)
圖/達志影像 (2023/3/30)

 講兩則讓我感到驚豔的故事。

故事一

 友人向我提起好幾次:她剛上國中的兒子花太多時間在網路上。

 我認為這是在數位時代成長的孩子的通性,於是安慰她,並請她多留意孩子在網路上「做什麼」。最近我們碰面,友人帶著好奇又有點焦慮的心情,告訴我她的孩子迷上網路短影片,尤其是音樂故事類影片。

 「這也算正常啊!極大多數的青少年藉偶像歌手的音樂紓壓,而且是同儕間的共同語言。」我回應她。

 「這部分,我也覺得還不錯。孩子開心就好。」友人說。

 「那你擔心什麼?」我追問。友人徐徐說出她略帶複雜的「新發現」。

 原來她兒子不僅欣賞音樂短片,更開始自己製作。她好奇的詢問兒子,才發現這名青少年在網路上呼朋引伴的當起了音樂短片製作與編導。

 這下子換我好奇了!「拜託」友人將她兒子的影片連結給我,讓我欣賞一下。幾分鐘後,我對友人說:「我是你兒子的粉絲了。」她哈哈大笑。

故事二

 同事說起他姐姐的小孩──一個「很忙」的高中生,忙學業,忙交友,還忙著接觸新事物。聽起來像是讓許多父母「羨慕」的類型,不過,這孩子忙的事都發生在網路世界裡。什麼意思呢?

 他向略懂中文的美國朋友學英文,然後以介紹臺灣地方文化的影音當回饋;用翻譯軟體,和義大利人探討兩國人民在飲食生活中有趣的差異;和幾名年齡相仿但遠在千萬里之外的青少年談戰爭與和平;用電玩和不同時區的陌生人合作或對戰……

 同事說這小孩總讓他姐姐在「驚豔」和「驚嚇」間來回擺蕩,我聽了則是好想認識這孩子,聽聽他想什麼。同事望著我幽默的回答:「你距離『太近』了,他可能沒興趣。」我哈哈大笑。

 這兩則故事,同樣出現許多讓為人父母者「驚嚇」之處,不論是上網和陌生人交友,可能衍生出詐騙或霸凌的問題,亦或是網路成癮的負向行為。我其實在過往專欄中多少提過因應之道,這裡不再贅述,而是換個角度,以「驚豔」看待兩個青少年逐漸養成的能力。

˙善用數位科技,在網路上搜尋可用的資源與知識,努力完成自己心目中的夢想。

˙不畏懼陌生的人與事,勇於探索新的領域,並嘗試運用網路與科技來解決溝通問題。

˙摸索著地球村裡「想像」與「真實」的差異,藉網路特性連結人與人的溫度,不自覺消除了文化隔閡。

˙展現數位時代「共享資源」的特性,以知識易知識,以技術易技術,以平等互惠交換,取代商業買賣。

 我經常想,數位時代提供了許多的「可能」,也在「可能」中埋藏變數,而身為父母的我們隨著年齡增長,應對未知和各種轉變的能力逐漸下降。我們是該期待「以不變應萬變」,還是應懷有「因時制宜」的態度教養孩子?

 也許都好。只是有時候別忘了換個角度看,孩子許多讓人「驚嚇」的事,也存著不少讓人「驚豔」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