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幸福家庭事務所
親子愉快互動 從玩桌遊開始

文/楊晴翔(執業律師、家事專業調解委員)
圖/達志影像 (2023/3/29)

 我是執業律師,也是家事專業調解委員;曾在法院擔任執法工作約十年,還當過大學講師。以這樣的經歷來看,我是純粹的法律人,但一直在尋找更豐富的人生體驗與意義,而組成家庭和養育三個孩子的過程,讓我人生的廣度與深度又進展了一些,很榮幸在此以法律人的視角,和大家談談親子間的點點滴滴。

缺乏互動 家庭不和睦

 從家事案件執業經驗,我發現許多父母沒多藉活動和孩子互動,導致孩子跌入3C產品漩渦,徒增教養困擾,更使父母關係產生裂痕。所以,這次我想先談個人小小嗜好與經驗,或可給大家參考。

 十多年前,我頗愛眾人一起熱鬧動腦,經朋友介紹,獲知許多歐洲桌上遊戲在臺灣陸續出版,我像發現了新天地。玩桌遊可和人發生有趣的互動,眼花撩亂的各種主題讓人興奮,許多遊戲不是淺薄的玩樂而已,還須動腦謀略,尚未成家的我甚至上網查探家附近有沒有人聚集玩桌遊,跑去湊熱鬧,十足是個青春期沒結束的中年人。

化繁為簡 培養桌遊咖

 常言道:「文青這種病,生了小孩就痊癒了。」孩子出生後,時間和自由因而受限,桌遊也封印了好長一段時間,但喜歡變化的我,讓他們玩圖畫片、遊戲書,或多或少帶來感官刺激。等孩子上幼兒園,就讓他們玩地板拼圖,拼出太陽系行星圖,小娃還很得意。到了他們小學一年級,我望向家中角落那塵封已久的桌遊櫃,拿出一款有拼圖元素的經典遊戲「卡卡頌」,撇去較深的規則及計分,單純和六七歲的他們玩拼接城堡和道路,多樣的板塊與無窮的拼接,我們也玩得不亦樂乎。這是他們和桌遊的第一類接觸。

 孩子四年級的某一天假日,媽媽要加班,我帶九歲的雙胞胎兒子晃啊晃,不知道該做什麼,恰巧路過一家桌遊店,走進去以後看到架上有一款以加勒比海農業為主題的卡牌遊戲「聖胡安」,輕度策略,機制輕快。雖說適玩年齡是十歲以上,但我嘗試說明並「以玩代教」,在稍作說明提醒後,他們竟玩得起來;桌遊店老闆看到這年紀的孩子玩「聖胡安」,有點訝異,還拍下我們父子三人的照片貼在店家專頁上,我的「桌遊圈」一時同感欣慰。

 離開桌遊店時,孩子對我說:「把拔,好有趣呵!還想再玩。」我感動得眼泛淚光。嗚嗚!老爸我的苦心孤詣總算沒有白費,他們就要踏入策略桌遊的世界了!對桌遊咖老爸來說,這無疑是人生的里程碑。

策略桌遊 助發展能力

 之後,因為孩子已能玩難一點的桌遊,因為找到牌咖,我的桌遊魂重新燃燒,桌遊市場也正值爆炸性成長,於是我到處搜羅,也帶孩子參加桌遊博覽會,嘗試玩不同的主題。擅長讀法條的我負責研讀遊戲規則和教學,孩子擔任假日桌遊團的固定班底,不知不覺收藏桌遊的櫃子已擺滿一整面牆。

 包括入門的「聖胡安」,我們喜歡玩「花磚物語」、「勃根地城堡」、「重塑火星」等好遊戲,甚至登入重度策略「農家樂」世界。這條父子桌遊之路走不到兩年,我希望能走很遠很遠,直到老爸我耳不聰目不明也繼續走。

 歐式策略桌遊的路線容錯、資源轉換、引擎構築、後追機制等特點,很能幫助孩子習慣計算、規畫大局和架構收穫。看到孩子認真思索獲勝謀略,所有父母都會欣喜於桌遊帶給孩子數學、邏輯和語言的統合發展。幾經磨鍊,我和孩子玩桌遊已時常輸他們,偶爾還生出「下一場我要雪恥,教訓一下他們」的勝負心。

 桌遊不但成為我家的假日休閒活動,也對我的工作有幫助:處理家事法律案件,我常建議當事人玩桌遊,讓他們找到和許久未見的孩子破冰,引起他們興趣的方法。不過,你以為我的家庭那麼模範,靠桌遊就抵擋住3C產品的誘惑,那可就錯了。我和孩子為了3C產品的戰鬥,且看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