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新焦點
疾病罕見 更需溫暖以待

最近有一則新聞,是關於一名國中生運用人工智慧與深度學習技術,設計出能判讀「多發性硬化症」這種特殊疾病的系統。
在驚嘆現代孩子居然已經超越前浪,能夠有這樣突破性的優秀成果之餘,身為神經科醫師,比較感動的是這樣年輕的學子,能將視角投射到這些缺乏社會關心的弱勢族群,十分難得。
警覺不高診斷不易
多發性硬化症是罕見疾病的一種。所謂罕見疾病,依照我國的定義,是盛行率小於萬分之一的疾病,也就是這種疾病的患者在全臺灣不到兩千人。
也許因為許多罕見疾病大家不容易遇到,所以對症狀的警覺度不高,而醫生也不易診斷。而多發性硬化症在醫師的「困難診斷疾病」名單上就可算名列前茅。
多發性硬化症是因免疫失調,進而導致中樞神經反覆發炎的疾病。病人的症狀,也會根據神經損傷的位置而有許多變化。如果是掌管眼睛的視神經發炎,就會有視力忽然減退的現象;如果是負責運動或感覺功能的大腦與脊髓受傷,那麼就會有手或腿腳麻木、無力的症狀;如果影響腦幹或小腦,就可能有頭暈的表現。
這些反覆的症狀,有時候是過一段時間就會緩解,所以常常被誤認為是太疲勞或壓力大等自律神經失調症狀。但神經損傷持續累積,終究會導致不可挽回的傷害。幸好,現在有許多藥物可以有效控制這種疾病。因此,大家不妨多多留意,以期早發現,早治療。
如果不巧得到多發性硬化症,也許會讓人十分挫折。不過,像這種具有良好療效藥物的罕見疾病,其實也很「罕見」。
一經確診心情結凍
大多數的罕見疾病,不是藥物治療的效果有限,就是根本沒有任何治療方式。因此只能倚靠良好的社會資源與親友的關心照顧。
幾年前有一場在全球引發風潮的活動──淋冰水。世界各地的名人紛紛高舉一大桶冰水,然後從頭淋下,使自己變成急凍落湯雞。這項活動其實是呼籲大家關心漸凍症患者。
淋冰水的用意,也許是為了呼應「漸凍」的形容,不過病患不會真的感到全身發冷。
漸凍症屬於神經退化疾病,會在很短的時間內破壞人全身的運動神經,造成肌肉萎縮。患者看自己的肌肉一束一束的萎縮、失去,內心也漸漸冰冷了起來。我想這才是被稱為「漸凍」的主要理由。
時光回溯到大約二十年前,一齣紅極一時的日劇《一公升的眼淚》,也曾喚起大家對「脊髓小腦萎縮症」這種罕見疾病的重視。
故事女主角正值青春年華,走路卻越來越無法保持平衡,經常摔倒。隨著病情加重,手也越來越拿不穩東西,最後不免需要他人照護。
關心包容守護微笑
其實,我們在生活當中,仍能發現各種罕見疾病的患者。這些勇敢的患者不但每天都得咬牙努力過生活,也擔心社會異樣的眼光,所以不願意大肆聲張,僅僅希望大家能夠將他們當成普通人相處。
除了關心自己的健康,不妨仔細觀察附近有沒有需要幫助,需要包容的人。也許他的一抹微笑,已經是對你的善意表現出最大的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