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遊戲學習更幸福
用試算表玩遊戲 學習資料視覺化

有天晚上的「爸爸遊戲時間」,小兒子指了指電腦螢幕上我還沒填寫好的試算表,問我:「爸爸,這是什麼?可以玩嗎?」
我想了想之後回答:「當然,很好玩呵!」
資料視覺化的能力,是現今運用數位科技表達資料與數據的關鍵能力,目前已有多所學校把培養學童具備這項能力列入重點工作。也許我可以運用遊戲化的方式,讓試算表的操作成為像遊戲般好玩的活動,引導孩子探索資料視覺化的奧妙。
我告訴小兒子:「那我們來玩『狗狗大胃王』大賽吧!」
話說完,我在試算表(試算表工具如Google Sheet、Excel等)上建置一個簡單的表格。
創作故事 引導操作
我在最左邊的A行欄位寫下報名參加「狗狗大胃王比賽」的狗。
我們想了兩隻狗的名字:一隻叫「臘腸狗」,一隻叫「大力狗」。接著,在第一列的欄位分別打入一個星期的七天,並將整個表格套用「折線圖」的視覺化模組,然後開始創作故事。這則故事包含臘腸狗與大力狗每一天各自吃了多少分量的狗飼料。
小兒子驚訝的發現:當我們在表格中輸入某一天小狗所吃飼料的數量,下方的折線圖就會跟著改變。後來,小兒子搶著輸入這些數字,而且很積極的觀察數字與圖形變化的關聯。
當一整個星期的餵食結束後,我們不僅公布獲得冠軍的狗,還可以討論與分析兩隻狗週一到週日的飲食習慣,非常有趣。
隨著第二週比賽開始,小兒子輸入更多不一樣大小的數字(大力狗和臘腸狗的食量明顯的變大),然後非常興奮的觀看圖形的走勢。
將資料從數字轉換成圖形,在認知歷程上必須轉換,這種轉換需要腦力來觀察、理解,是對於量化分析方面的重要能力。這樣的能力應多重視與培養。而這樣的遊戲活動,正好給孩子「主動操作,並觀察試算結果如何隨特定操作產生變化」的機會。
小兒子遊戲時,十分享受那種控制數字的感覺,因為遊戲中的重要成分是有故事情境脈絡與控制感,這往往是教科書中較為缺乏的。
後來,我們改玩一個不一樣的遊戲。這次,我們開設一座倉鼠樂園,裡頭養著八隻小倉鼠,每隻倉鼠除了吃飼料以外,也排泄便便。工作人員每天必須花錢購買飼料餵倉鼠,也得要花不少力氣清運不同數量的便便。
這張試算表單多了許多欄位,孩子可以控制的數字更多了。
變化立見 掌控感高
隨著我們故事的發展,不但每隻倉鼠吃下的飼料和排出的便便,數量可能不同,我們也套用不同圖形呈現數字。當我們套用圓餅圖,一起煞有介事的觀察哪一隻倉鼠是目前食量最大的,哪一隻倉鼠的食量多但排泄少,可能生病了等,各種話題使整個過程充滿笑聲與樂趣。
這些有趣的討論,讓孩子對數字、表格、圖形的轉換有即時的觀察,而藉由討論,我們可以一起分析這些數字可能代表的意義,並探究原因。有別於較為枯燥的教科書,親子一同在電腦螢幕前,用試算表玩遊戲,似乎帶來更多學習樂趣與學習效果。大家不妨試試看!
其實,生活當中處處皆遊戲,處處皆學習。只要我們好好把握,就可以創造更多「玩中學」的親子遊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