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路醫同行
孩子偷東西 先詳細探究原因

我們都聽過一句閩南語俗諺:「細漢偷挽瓠,大漢偷牽牛。」沒有人希望自己的孩子將來變成賊,因此,發現孩子「不告而取」,父母輕則諄諄告誡,重則大聲斥責,甚至施加懲罰。但究竟孩子偷拿東西的心態是什麼?小時候偷瓠,長大真的就會偷牛嗎?這句話有沒有科學根據呢?
二○一一年芬蘭發表一項跨世代研究,研究名稱為「從男孩到男人From a Boy to a Man tudy」 ,學者收案一九八一年出生的六千名男嬰,從他們零歲追蹤到二十五歲,藉由如此漫長的研究計畫,分析兒童成長環境與成年後生理、心理、外在行為的關聯。針對「偷竊」,芬蘭這項大型研究能解答我們的疑問。
動機相對單純
這群孩子八歲的時候,研究人員調查統計顯示,他們當中約有一成的人偷過東西,如果再加上沒被人發現的,比例其實不算低。
由於八歲前屬於學齡前與小學低年級幼兒,大腦尚未發育成熟,偷東西通常是偶發事件,並非習慣性偷竊,而且以偷拿家裡的東西居多,和成年人偷竊的動機不同。
整體來說,這群孩子八歲的時候,曾被發現偷拿別人東西的,和其他孩子在經濟條件、智力、個性等,基本上沒有太大的差異。唯一的風險因子,就是非雙親家庭,包括單親或隔代家庭等,風險值約增加一點五倍。
接下來,繼續追蹤十七年,這些曾經偷東西的「男孩」,已成為二十五歲的「男人」。
研究者發現,雖然大部分收案者成年後日子過得還不錯,但是約百分之九的人過得不好:有人出現精神疾患,包括反社會人格、藥物成癮等問題。進一步分析發現:這些「小時候偷東西,長大具有反社會人格」的個案,多數在八歲時就不僅行竊,還出現其他行為問題,比如常與人起衝突、吵架或打架。
換句話說,如果單純只是童年時期曾偷東西,長大並不會真變成賊,但小孩子又偷又搶又打架,就很難說了。
關心勝過指責
因此,發現家中三歲、五歲、八歲的孩子偷東西,先別急著懲罰,尤其是孩子不只偷竊,還有其他行為問題的時候。偷竊只是警訊,提醒我們孩子的內心出了一些狀況,必須多投注一些心力慢慢的理解他的狀況,或尋求專業人士來釐清。要避免「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行為主義式教養。
前面提到低年級與學齡前兒童,由於大腦尚未成熟,偷拿東西的原因也不一樣:三歲以下的孩子常搞不清楚什麼是別人的,什麼是自己的,拿走不屬於他的物品並非故意;五歲前的孩子可能衝動控制還不佳,想要的欲望沖昏頭,一不小心就占為己有;七歲前的孩子對物品價值高低還不清楚,有時候誤以為雙方是「交換」玩具。
至於八歲以上的孩子偷竊,就須更詳細的探究原因:
‧同儕壓力:別人都有我沒有,讓我交友困難。
‧自信心低落:藉由偷竊,來感受自己的存在。
‧社交技巧單調,藉由名貴物品結交朋友:我有最新的遊戲機,才有同學願意跟我玩。
‧引起他人注意:在同學面前自誇,或故意引起父母注意。
‧其他。
總而言之,幼兒偷拿東西,大人絕不可因此給他貼上「壞孩子」標籤,其實他也在尋找方法,來解決內心的困境。大人如能先試著感受與理解,一定會驚訝的發現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供給、保護、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