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親職教練心視界
思考後果 孩子不犯彌天大錯

文/林佳慧(諮商心理師、Bowen理論親職教練) (2023/2/15)

 電視晚間新聞報導:「日本知名壽司店日前遭一名高中生惡搞,偷舔醬油瓶和茶杯,還用口水塗抹旋轉臺上的壽司,引爆眾怒。壽司店母公司商譽受損,股價大跌,損失超過一百七十億日圓,約新臺幣三十九億元。即使那名高中生的父親出面道歉,但壽司店仍堅持提告。」

 國小六年級的孟勛看到這則新聞,感到新奇,大笑著說:「媽媽,那個高中生太好笑了!怎麼做這麼蠢的事?」

 念小學三年級的孟絜則是嫌惡的說:「太惡心了!這一點也不好笑。」

 媽媽聽到兩兄妹的反應,叮嚀他們:「你們看,小孩子在外面做錯事,連累父母道歉。你們在外面要注意自己的行為。」

利用時事機會教育

 孩子的生活經驗有限,身心和大腦都還在發展,因此容易做出衝動的事。可能是沒有相關的經驗可以參考評估,也可能在情緒被激發的狀態,未能理智思考,或覺得好玩,開個玩笑,或許身旁有朋友同學慫恿刺激,於是抱著「大家都這麼做,我和大家一樣,應該沒關係」的僥倖心態。這是人們共有的從眾心理,也稱為「羊群效應」。

 不過,就算是「跟在別人後面做」,那也是自己的選擇。有時候我們模仿師長、父母,見賢思齊,是因為選擇了好的學習對象,所以能藉由他人的智慧經驗成長,然而羊群效應只見缺乏思考的盲目跟風,因他人挑釁慫恿而做出錯誤行為,於是陷入非理性的陷阱中。

 父母藉由新聞或身邊的故事機會教育,千萬別「點到為止」,只說想教給孩子的事,應該善用大好機會,先了解孩子的想法、觀念,才有機會確認是否有必須導正的部分,引導孩子練習思考每一個行為可能帶來的後果。

穩定心緒三思後行

 讓孩子練習省思後果,也練習評估、確認他自己有沒有辦法應付或解決可能發生的問題和必須付出的代價。三思而後行很重要,讓孩子練習不衝動,等情緒穩定,理性思考後,再選擇及行動。想清楚自己該如何因應情況後再實行,是對自己負責任的高情商表現。

 父母引導孩子思考後果,必須考量以下三個原則,並且作為底線:

 ‧不違法或違反校規。

 ‧不傷害自己。

 ‧不傷害他人。

 了解這些原則以後,可接著讓孩子練習評估可能會有的後果,自己有沒有能力因應。如果能力不足或者事情發展超乎預期,孩子可以如何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可以向誰尋求協助或幫忙。

 訓練孩子的大腦,在遇到困難或問題時能夠有一套解決問題並找尋答案的標準流程,才不會在遇到麻煩時,因為焦慮害怕,衝動的做下錯事,或者因不敢面對錯誤,越捅越大洞。

 讓孩子學習為自己負責,其實父母要在日常生活中藉由機會教育多加訓練,也要在允許的範圍,調節自己的焦慮和壓力,適度放手,讓孩子在錯誤中學習。